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海阿姐珠姆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里,总经理仁青卓玛正在和她的员工们一起看藏族服饰设计图稿、选择服装面料。一旁一位员工踩着缝纫机缝制布料,在此起彼伏的缝制声中,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料被拼接成型。
仁青卓玛出生在共和县龙羊峡镇龙才村的一个牧民家庭,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青海电力系统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捧的是别人眼中的金饭碗。“我的梦想呢?我一次次问自己。”仁青卓玛说。2017年,在家人的一再反对下,她还是毅然决然辞去工作,走上创业之路。
仁青卓玛回到县上自筹80万元,注册“阿姐珠姆”商标品牌,成立青海阿姐珠姆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创业打拼,“阿姐珠姆”产品逐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公司固定员工62人,每年接收大学生十几人。近年来,公司被认定为妇女手工示范基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成为民族文化产品带动和示范引领企业。仁青卓玛迄今已荣获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青海省科技致富女能手、海南州级非遗传承人等称号。
追梦:“非遗”传承绽新芽
图为仁青卓玛(左)和母亲在讨论细节
仁青卓玛的母亲是一名安多服饰非遗传承人,是海南州当地小有名气的藏装手艺人,安多服饰的加工手艺在她们家族中有悠久传承。“我外公是一位裁缝,外公的姑姑也是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仁青卓玛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民族服饰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学毕业后看到母亲经营小店忙碌的身影,她对藏族服饰加工手工艺现代商业方式的运作有了一丝不经意的萌动……
“辞职后我把上学期间不服输的劲头又用到了创业上。从产品设计、制作工艺,到制作流程,再到宣传推广,事事亲力亲为。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一个款式,可以连续好几天不回家,在狭小的工作室里反复缝制、画细节。我在工艺上的创新逐渐赢得了顾客的赞誉,打开了市场销路。”
创业初期,事业举步维艰。仁青卓玛一边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一边寻找合作伙伴和销售渠道,向不同领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通过走访不同层次的手艺人,慢慢从藏族传统服饰的起源、特点、功能,到工艺设计、制作,一点一滴学习理解。同时系统学习现代服饰工艺,给传统民族服饰添加现代元素,不断加强学习企业管理和政策法规,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渐培养起从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司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公司至今为国家输送了十二名县级非遗传承人,两名青海省一级、二级民间工艺师,五名州级非遗传承人。
图为仁青卓玛(中)参加“中国女性乡村公匠培养项目”留影
圆梦:手足与共谱新曲
在创业发展的道路上,公司始终把“感恩、诚信、创新、共赢”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自创业以来,公司坚持做爱心企业、良心企业,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扶助和带动农村留守妇女、失业农牧区妇女、残疾妇女1200多人,免费培训15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自公司成立到发展初具规模,仁青卓玛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实现妇女就业512人,辐射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400人,带动了当地裁缝、刺绣、掐丝、唐卡、文创产品、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妇女劳动力。
感恩:开拓奋进走向未来
图为仁青卓玛(左一)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巾帼论坛
“创业初期,只能每个月给工人们发2700元左右的工资,现在效益越来越好,工资达到六、七千元,她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仁青卓玛欣慰地说。
仁青卓玛说,这几年的创业道路上,她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省、州、县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公司调研考察,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2018年至2024年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她也带领员工积极参与很多公益事业活动,累计金额达55万元;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巾帼论坛,同沿黄九省(区)同行同台推介“巾帼好品”,向全国展示了海南州民族服饰、工艺品的多姿风采;2022年公司成立“青海阿姐珠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培训农牧民妇女的手艺,验收合格的在公司就业或者按计件的方式去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创业路上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政府对创业青年的扶持,如今,公司被认定为青海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这让我对坚持这条路的信心倍增。”仁青卓玛说。(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