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藏北故事】昔日“鬼地”无人区 今朝兴旺新牧区

2025-01-23 中国西藏网

  我最近收到一本由西藏那曲市政协双湖县委员会新编辑出版的《神奇藏北 极地双湖》画册,欣喜不已! 

  捧着这本介绍西藏那曲市双湖县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带着油墨香的藏汉两种文字的画册,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来十多次采访这片神奇土地,见证它发生巨大变化的感人故事。       

  1987年盛夏,我踏上风雪弥漫的青藏公路,奔向藏北高原西北部那片广袤、高寒、空气稀薄的土地——那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藏北无人区”。 

  藏北无人区,其实是有人的,不过人烟稀少而已。那么,为什么称它“无人区”呢?说来也简单,因为那里经历了从有人到无人,又从无人到有人的历史变迁。现在的无人区里不仅有人生活,而且日渐繁荣,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人们仍习惯称它为“无人区“。  

  藏北无人区,主要是指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和尼玛县(原为双湖办事处和文部办事处),那里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海拔约5000米,周围环绕着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昆仑山,雪峰林立,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历史上西藏统治者把这里描绘成阴森恐怖的“鬼地”,甚至不准牧民越过扎加藏布江进入“鬼地”。可是它远离拉萨、那曲,可以躲开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牧民们把“鬼地”看成心中的“自由王国”,盼望能在那里放牧生活。 

  然而,旧西藏是没有“自由王国”的。当时,部族纠纷连年不断,那里常常发生械斗,许多牧民无辜丧命。新疆和阿里地区的土匪也是经常窜扰,烧杀抢掠。人数不多的牧民在无人区难于立足,许多人被迫南迁,“鬼地”成了真正的无人区。 

  1976年,西藏拉开了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大幕,先后在这里设立了双湖和文部两个办事处,并从附近的班戈县和申扎县划出部分乡村向北迁移。于是,沉睡的荒原终于苏醒了,“生命禁区”重新有了人烟。 

  记得1987年盛夏,我搭车到双湖办事处采访,最大的感受是那里有无比壮美山河,还有比山河更美的东西,那就是无人区里普普通通的干部群众那美好的心灵。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创造了“生命禁区”的奇迹,改写了无人区的历史。 


图为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小镇(唐召明1987年摄)

  当时,经过拓荒者十年来的艰苦创业,这里已建起20多排土建房子,有了小学、卫生院、商店、粮店、畜产品收购站、汽车队、电视卫星接收站等设施,各乡村之间也有了一条条简易公路。 

  看到双湖办事处从无到有的变化,追溯无人区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所走过的一条艰难的历程。 

  20世纪70年代,随着牛羊增多,畜草矛盾日益突出。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申扎县干部群众于是想到了无人区,说出了压在心底多年的夙愿:开发无人区,向它要草,让它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这大胆的建议,强烈的要求,引起中共那曲地委(现那曲市委)的重视。在地委统一领导下,由申扎县领导洛桑丹珍带队,一场新的进军开始了。在考察队几次深入无人区考察的同时,申扎县的部分乡村还组织人力、赶上牲畜进入无人区,进行试验性放牧。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考察人员对无人区的水草分布、动植物资源、矿物资源、气候条件等各方面情况做了周密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一些气候比较好的地方,他们开荒试种了青稞草,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事实告诉人们:无人区许多地方可以放牧牛羊,那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大有作为。 


图为双湖办事处前身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遗址,位于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唐召明2001年摄)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党委的领导下,1976年1月份成立了双湖办事处,后来又成立了文部办事处。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双湖办事处第一批工作人员来到无人区的加林山,搭起帐篷,成立了加林工作组,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条件无疑是极其艰苦的。在双湖草原,一阵狂风能把装满油的大油桶刮倒,能把二百斤重的帐篷吹得像降落伞一样撑起来。水,非常珍贵。尽管当时办事处驻地有很多湖泊和河流,但很多水不能饮用。湖河岸边是白花花的碱面。好不容易在附近的山坡上找到一眼泉水,水倒很甜,但里边含矿物质太多,喝了就拉肚子。尽管如此,这泉水还真是宝贝哩! 

  群雁高飞头雁领。双湖办事处的干部,为了建设好双湖草原,带头吃苦,拼命工作。当时由洛桑丹珍带队进入双湖草原的藏汉族干部只有18人,号称“18勇士”。他们既是干部,又是普通战士。 

  白天,他们捡野牦牛粪、建水磨、开荒种青稞草,筹划群众的搬迁。夜晚,他们轮流站岗放哨,以防野兽的袭击。 

  根据上级领导机关的全面统筹规划,当时准备首批迁进无人区的有申扎县的吉哇、俄久多、俄久麦、嘎措、来多强玛、北措折(措折羌玛)六个乡。搬迁的动员工作开始了。消息一传出,激起轩然大波。牧民们世世代代在家乡的草场上生活,看惯了家乡的山,走熟了家乡的路,总觉得家乡的草比别处的好,不能让给别人,更不愿意背井离乡迁到“鬼地”去。世上有什么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没有。基层的广大干部群众,热爱自己的家乡,但他们更相信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相信上级讲的开发无人区的意义。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千百名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成了千百名宣传员。一个共同的声音在草原回荡:过去,我们也想进入无人区,但是做不到。今天,我们有了开发无人区的权力,我们不去开发,谁去开发?难道让它永远成为无人区吗?! 

  很快,党的号召,变成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开始了。申扎县2053名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开发无人区的号召,首先赶着16万多头(只)牛羊进入今天的双湖草原,使沉睡的亘古荒原重新有了人烟。 


图为双湖办事处北措折乡(现双湖县措折羌玛乡)牧女使用牦牛角当器皿挤羊奶(唐召明1989年摄)  

  万事开头难,创业是艰苦的。原双湖办事处党委书记洛桑丹珍曾向我介绍了创业初期的情况。他说,随着大批群众的到来,有大量的事情要办,大量的问题要解决。在中共那曲地委和双湖办事处党委的领导下,各族干部团结一心,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帐篷刚支稳,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要求下乡。“乡”在哪里呢?就在绵延数百里的路途上。搬迁的群众住在哪里,大家的岗位就在哪里。没有马,干部们就步行。有的步行十多天,才能找到自己“蹲点”的乡村。 

  电影组放映员是最为忙碌的人。他们每到一个群众放牧点,就忙着支银幕、放电影。一场电影下来,两个脚踏发电机发电的人已是大汗淋漓了。除了放电影,他们还忙着摆书摊。遇到合适的机会,还要举办“超短期”训练班,教牧民群众使用手摇唱机,为乡村培养广播员。 

  五月里的一天,双湖草原上第一所公办小学在帐篷里正式开学了。尽管学生只有10多名,教材是自己编写的,“校舍”仅仅是一顶帐篷,但这在双湖草原终究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所学校啊! 

  同样是在帐篷里,第一家“供销社”也开张了。营业员以大地为柜台,会计用纸货箱当办公桌,向牧民群众出售日用百货和生产用品。刚刚搬迁到无人区的牧民群众就近买到了生产和生活用品。 

  在加林山沟里,当时勘察无人区的总指挥洛桑丹珍和申扎县委副书记格桑占堆带领基层干部建起几间奇特的房子。这房子有的只用了一根木料或一根钢管,有的干脆全是用石头筑成的。这就是双湖草原的第一座“粮食加工厂”。这里的动力是沟里的一股流水,磨盘是自己凿成的。尽管它十分简陋,却解决了群众磨青稞面、加工糌粑的大难题。大地回春的时候,他们刨开刚刚解冻的一片片荒地,播下青稞种子。 

  创业的路并不平坦。双湖草原好像是在有意想考一考新来的主人。罕见的狂风,撕裂了帐篷,刮散了牛羊,刚刚搬进无人区的牧民群众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在狂风面前,无数干部、牧民挺身而出。嘎措乡党支部书记白玛就是突出的一个。他带领70多名牧民组成突击队,活跃在抗灾保畜的最前线。他们追回牛羊,抢救弱畜,风口抢草,在背风处修筑羊圈…… 

  白玛的带领下,嘎措乡男女老少都上阵了。整整12天,脸被风吹裂了,变粗糙了,火辣辣地痛;手被干草划开了口子,流出了血,没人叫苦,没人逃避。全乡共捡回干草3.8万斤,牲畜过冬有了充足的饲草。全乡800多头(只)瘦弱牲畜受到特殊照顾。在这场风灾中,减少了瘦弱牛羊的死亡。在气候恶劣的高寒牧区,这是一个奇迹。 

  在办事处驻地附近,有些牧民新筑的羊圈被狂风吹倒,砸死了羊只。在机关里看家的双湖办事处女副书记次仁玉珍带领几名干部立即寻找倒塌的原因。原来,牧民垒的羊圈都是四方形的,受风面积太大。这时,次仁玉珍和几位干部在帐篷前的荒漠里抠出大石头背回来,用羊毛绳当圆规,垒起一个试验性瓢形羊圈。经过几天狂风的考验,瓢形羊圈纹丝不动,同时这种瓢形羊圈也减少了沙子和大雪对它的掩埋。牧民群众看到瓢形羊圈好,很快就推广开来。开发无人区的干部群众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打胜了第一个回合。 

  1976年,双湖草原年底牲畜存栏数比上年纯增了百分之六以上。这是创业者在无人区奏响的第一曲凯歌。 

  回想双湖的创业历程,让人感慨万分!双湖办事处刚成立时,下设色瓦、尼玛、查桑、荣玛4个区,共有14个乡,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 

  1988年那曲地区“撤区并乡”时,双湖办事处的1区5乡划给了文部办事处,1993年8月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辖7个乡、31个行政村,仍为县级机构。不过,面积从18万平方公里变成了后来的12万平方公里。 


图为正在铺筑通往双湖县的柏油公路(唐召明2017年7月27日摄)

  1993年,文部办事处改为尼玛县,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2013年,双湖特别区改为现在的双湖县,双湖县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特别是2002年以后,在中国石油的对口援助下,双湖草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图为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嘎措乡新房前的孩子们在太阳能灯柱下玩耍(唐召明2009年8月1日摄)

  截至2022年,双湖县总人口已从1976年的不足8000人,发展到1.5万多人,牲畜存栏数达40多万头(只、匹);城乡建设初具规模,牧民群众基本上从游牧走向定居,通讯、水、电、路、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乡都有了小学和卫生院;广播电视已覆盖到所有乡镇。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镇。昔日“鬼地”无人区变成了今朝兴旺的新牧区,创造了人间奇迹! 

  2019年和2022年,为了保护“无人区”腹地野生动物和提高牧民群众生存质量,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措折羌玛(北措折)乡、多玛乡等3000余户的1.3万多名牧民群众,再次响应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告别平均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告别自己亲手建设了几十年的家园,来到海拔较低的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那曲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安家,完成了无人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书写了一段无人区从开发建设到逐渐撤离的辉煌历史。 

  这就是藏北高原的传奇,更是极地双湖的传奇!(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