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一位“老西藏”后代的文学热望

2023-06-10 中国西藏网

  认识本书作者王炜,是2017年夏天在北戴河,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戏剧创作高级研修班”上。当时班里有四位六十岁以上的学员,王炜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是江苏省和重庆市的业内老“戏骨”,已经在戏剧文学领域取得了不菲的艺术成就。而王炜却是在知青、工人、公务员的人生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直至退休才将兴趣爱好和情怀使命相结合,不断学习探索走上编剧艺术道路的。记得那次高研班结业时,她把电视剧本《为了母亲的微笑》(现已将该剧本改名为《我们都有一个家》)大纲、电影剧本《小棉鞋》的梗概打印稿给了我,请我帮她看看。距今五六年过去了,其间虽交集不多,但这位勤奋的学员却印象深刻。2019年在江西婺源召开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之际,学会从众多会员中推荐王炜参会。巧合的是,会议召开的当天恰逢她小孙子的出生日,她便极力为一基层创作员争取机会。从其对年轻人的提携关心来看,她对戏剧艺术是有“追远”预期的。2021年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期间,学会和章丘宣传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研讨会和颁奖活动,王炜的两部作品获“戏剧中国”等级荣誉;2022年她的电影剧本《小棉鞋》又获《电影中国》儿童剧本等级荣誉。可见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是不断进步的。

  从打印出来的书稿看,收入该书的作品有电影剧本(含微电影)、大型话剧剧本、大型电视连续剧剧本大纲(该剧本已多次在全国剧本征集中获得荣誉,篇幅原因未将完整剧本收进剧集),还有一首“老西藏”歌曲和《人性多棱镜——话剧<原野>》人物赏析。作品涵盖了影视、戏剧、音乐文学等门类,以“重头戏”取书名为影视戏剧文学集是比较恰当的。该书的内容以无私奉献的“老西藏”题材为主,以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和生活中撷取的思想火花为辅。重在宣扬大公无私、爱党爱国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其主旨和立意是高昂向上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和当下社会需要的正能量,是文学艺术交响乐中的主旋律。

  纵览收入全书的大小十部作品,最值得推崇的还是电视剧本《我们都有一个家》。这部以西藏民主改革后的建设发展为背景、以“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老西藏”为叙事对象,以鲁琪、韩冬梅家庭为主线,讲述几个家庭、几代人、几十年悲欢离合的家国故事,弘扬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长篇巨作,无疑是作者付出心血、精力和代价最重的作品。作者从去西藏考察采风开始,历时十几年收集查阅资料、拜访耄耋之年的“老西藏”及其后代、钻研学习电视剧本的创作手法,直至创作、修改、补充、完善,再修改再提升。一部六十万字的作品,据说仅大的修改就反复了六次。这对年已六十多岁的作者来说,既是体力精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其使命般执着坚守的意志力的体现。  

  据悉,她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繁重的家庭义务之外,无缝隙地参加线上线下各种学习培训,登门求教各个层次多个门类的专家,现场观摩收听收看各种演出和播映,学习练笔多个门类的艺术呈现。2015年,她原创的当地集中营题材的大型话剧剧本《乐道钟声》在《中国剧本》发表,2016年凭借该剧本她敲开了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级研修班”的大门,成为全班24名学员中严重超龄的“大龄”学员,得到了著名编剧喻荣军老师一对一的指导,还被编入《海风》书籍出版发行。2019年她又凭借电视剧本《为了母亲的微笑》,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新文艺人才(编剧高研班)”学员,在影视编剧领域又攀上了一个高度。虽然她一直自称是“草根”编剧,但她在大树的缝隙里追逐阳光雨露的勇气和积极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王炜的作品,不难发现作者自身的几个特点。

  一是厚重的生活积淀。作者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也起步较晚,但其丰厚的生活阅历却成了她最大的艺术创作优势。她之所以关注“老西藏”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不仅仅是因为题材的独特,也是因为她的亲人也曾经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她本人就是“老西藏”故事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是从生活中一路走来无须体验生活的参与者。正如草根孕育发芽最终会挭出大地一般,她把“地气”通过键盘输送到作品里,呈现的内容都是生活的真实,真实的艺术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尽管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每个人物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和情节出处,是她从采访“老西藏”和他们的后代中得来的,是自己从生活中悟到的。

  50后的作者是30后的儿媳80后的婆婆。生活中她体会到,不同角色会有不同的人生诉求,重要的是理解、尊重和包容,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生存环境。电影剧本《彼此的天堂》,就在于打破“天敌”的魔咒,宣扬亲情共同体理念,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千家万户、老少皆宜,其艺术表达也具有普世的价值;电影剧本《如梦吟》通过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恩情、亲情故事,揭示人性的复杂、时代的诡异、命运的不可控,启发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这些影视戏剧的文学呈现,都是作者生活浸润的结果,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人生启示录。这样的作品对读者和观众来说,其实就是阅读生活。

  二是深厚的家国情怀。据作者介绍,她最初的思想境界也局限在个人情怀里。她曾经很不理解,凭什么自己的亲人不顾身体健康、亲情疏离和家庭幸福,为西藏贡献了大好年华?但当她站在高天厚土之间仰望布达拉宫之际,她想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母亲般的关怀,想到了文成公主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想到了千千万万“老西藏”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付出,想到了一代代援藏人前赴后继的大力支援……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仿佛打开了她的心窍,她知道了什么叫祖国大家庭,看到了汉藏互融的血肉关系,理解了父辈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力量就没有西藏的今天,没有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也没有国家的安宁。她的个人情怀里充满了《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在感悟、感动、感召之下,她使命般地关注“老西藏”群体,记录书写“老西藏”故事,为“老西藏”代言发声。在一次次的采访和书写中,她无数次地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个人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实现了个人情怀向家国情怀的重大转化。获“电影中国”等级荣誉的电影剧本《小棉鞋》,虽然讲述的是两个小女孩在困境中顽强生存、自我成长的故事,但隐含的主题还是向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敬,是50后的代表对纯真年代的真切怀念,是作者家国情怀的艺术表达。  

  三是用心用力用情讲述中国故事。前有十八军后有孔繁森的“老西藏”事迹,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真实感人地存在着,他们的经历不应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截至目前,“老西藏”题材的影视戏剧作品依然鲜见,从家庭和亲情视角讲述“老西藏”故事的更是凤毛麟角。王炜说她眼前总是晃动着耄耋之年的“老西藏”们渴求认可的眼睛;耳畔常常回响起“还有这种事这种人”;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去西藏采风时看到的一幕幕情景;还有当年的“留守儿童”“既不能养我就别生我”的呐喊……感同身受的王炜使命般地把书写“老西藏”的故事变成了她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她说每次采访“老西藏”她都被感动得流泪,每次敲击键盘她都被带进剧情,每次想到“老西藏”的事迹她都会彻夜失眠……疫情三年期间,她都没停下推进的脚步,每年都会拜访二三个家庭,或联系几个“老西藏”后代,她把听来的故事进行梳理和提炼,虚构补充到剧本的人物和情节当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作品的思想内涵,不断学习和反复修改中也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逐步提升。剧作中王长庆家庭的故事就是德州和日照的两家“留守儿童”叙述合并的结果,相信任何一个读者的心灵在读到该故事时都会受到触动。作者在用心用力用情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中,付出了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财物成本的巨大代价。她却认为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西藏的今天是怎么来的,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所有的汗水和泪水都是值得的。

  但王炜毕竟不是投资人,不是制片人,不是职业编剧,影视戏剧艺术的天空,或许只能让她这样的“草根”仰望,却没有能力和机会飞翔,所以汇集成书或许是她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审视,王炜的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话剧剧本有舞台感和动作性不足的问题;个别电影剧本有缺乏提炼、能写不能拍的问题;也有的剧本存在节奏需要调整的问题。这些都是在今后的书写和打磨中需要注意的。

  最近,国家层面的“作家回家”活动中,中国作协邀请部分剧作家走进中国文学馆,共商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大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亲自为剧作家颁发证书,这无疑是对全体影视戏剧文学作家的极大鼓舞。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作为会员的娘家,给会员以家的温暖、亲情般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我们“服务会员”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作为学会的会长,自然应当为作者助力。还有我本人作为编剧,曾经写过西藏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曾经三次进藏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对雪域高原独特的风情和生活的艰苦是有切身体会的。我能想象得到王炜进藏考察采风和全国各地采访“老西藏”所付出的艰辛,更体味得出她本人作为“老西藏”后代所蕴藏在心底的那种责任、夙愿、激情和动能。所以,我很愿意为她和她的作品说点什么,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她的作品。

  是为序。(中国西藏网 作者/李东才,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剧本》主编、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军旅作家、解放军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