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唱响高原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2019-11-21 张淼 中国西藏网

  青藏高原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人为因素,如今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萎缩,河水断流,草场退化,荒沙肆虐,水土流失,灾害频仍。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从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受到高度的重视,成为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各级地方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防沙、黑土滩治理等工程有序实施,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态治理,使人们再次看到了秀美山川的曙光。

  丹曲教授所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出版2019年7月出版)一书,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田野考察和藏族传统文化研究入手,对该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民间传统生态伦理观念、生态利民以及生态富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研究视野宏阔,见解独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治学态度,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富民利民关系的最新成果。该书分为生态篇、经济篇、以及文化篇三个部分。其显著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紧扣时代主题。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不仅成为建设“美丽西藏”的迫切任务,更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是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形成地缘政治经济可持续格局的重大议题。因此,丹曲教授多次对西藏、青海、甘肃、云南以及四川等省区进行田野考察,搜集了大量关于青藏高原人文和自然方面的资料,开展“正确处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富民利民关系”和“推进建设‘美丽西藏’”等专题研究。作者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藏民族生活特点为切入点,以生态富民为实施路径,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目标,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基调,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地方性生态环保决策机制,从宏观决策层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尊崇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念,重塑民族文化保护与藏区跨越式发展相协调的人文保障;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常态运行机制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

  其次,理论视野广阔。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为研究脉络,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和文化尺度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内容涵盖资源环境特征、社会发展特征、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国家重要战略特征,为“美丽西藏”“青山绿水”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合理化建议。作者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来说明问题,在充分解读藏区社会文化情境的基础上,找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薄弱环节,形成了有数据、有资料、有观点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保护制度、提倡民族传统生态保护理念、加强法制道德引领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完善环境教育体系等针对性较强的具体方案。

  另外,政策导向性强。青藏高原独特的战略地位、地缘优势,使其在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显著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和亚洲的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该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是促进藏族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藏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原上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严寒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重要性感受和理解尤为深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完整的生态伦理观念,建立了强大的生命体系。人与自然一体、自然崇拜、万物有情、众生平等等一系列传统观念,构成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该书倡导树立全民的生态观念,从文化和思维的观点去寻找环境保护的心理共识,唤起人们环保的自觉行动。只有把这种意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探索生态保护途径,才能更主动自觉地落实各种具体的保护措施。

  此外,对策建议可行。首先,要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分区域有重点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其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再次,完善体制机制,凝聚人心,增强群众获得感,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利民工程。从而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丹曲教授不仅全面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而且展望和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青藏高原的成功实践,并有益探索了正确处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富民利民关系的最佳路径,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下,“美丽西藏”建设的伟大意义。读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调查研究》一书,受益颇多。衷心希望丹曲教授继续深化研究,期待更多佳作问世,以飨读者。(中国西藏网 文/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