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巴桑次仁:待着待着,玉麦就成了家乡

2019-07-28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巴桑次仁有着许多身份。他曾是5个学生的老师,也曾1个人运营着电站。现在,他是8户人的村医,也是190多人的“大家长”。这些多重身份并不妨碍他做一件事:待着待着,这里就成了家乡。

  那些大雪封山的孤寂、那些河水流淌的曾经、那些蒙着被子的哭泣,终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飘散在玉麦山涧的云雾一样,揉进了他的青春,成了一段光阴过往。


图为俯瞰玉麦乡 摄影:王媛媛


图为2018年10月12日,巴桑次仁准备去巡诊

  高考后,他去当老师

  巴桑次仁的家在隆子县加玉乡,那是个距离玉麦乡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的边境乡。身为长子,他从小就明白父亲独自一人养家的不易,所以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他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想要找一份工作减轻父亲身上的担子。

  2006年从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毕业后,巴桑次仁赶上当地招收代课老师,便毫不犹豫报了名。

  20多个报名人员在隆子县教育局等着分配。没有人愿意去玉麦,因为那里条件太艰苦了。一个月工资只有300元,学校、教室什么都没有,只有5个孩子。

  巴桑次仁的舅舅给他做通了思想工作,让他萌生了想去玉麦的想法。“那时候我18岁。只知道有扎日神山、日啦山,但日啦山另一侧的玉麦乡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

  带着年轻人的好奇,2007年3月,巴桑次仁走进了玉麦。

  进出玉麦有多难,只需走上一次便深有体会。从隆子县城到玉麦乡,近200公里的距离,放在交通发达的内地,只需不到两个小时,巴桑次仁却走了两天:第一天,汽车在天黑时分抵达曲桑村;第二天踏着齐腰的积雪,翻越日啦山。走完这最后的30多公里,看到玉麦乡的路牌,又已天黑。


图为2016年4月19日,巴桑次仁在积雪覆盖的日啦山上

  淳朴的乡里人用藏包子迎接期待已久的老师。巴桑次仁一边填饱肚子,一边打望四周。学校在哪里?在哪里教书?住哪里?乡长告诉他,乡政府有两间房子可以腾出来,一间用来住宿,一间用来教学。

  5个学生的学校在大家的支持下很快就办了起来。黑板是央宗的丈夫仁增晋美帮着给做的一块木板,板凳是家长们给自己孩子准备的坐垫,午餐是从学生家里“众筹”来的土豆、大米做的简单餐食。从最简单、最基础的藏文知识教起,5个孩子的读书声终于回荡在玉麦乡的上空。

  一个月后,他想家了

  说是老师,巴桑次仁常常要兼任他职。他是厨师,要负责学生们的饭菜;他是财务和校长,再小的学校也要做到账务了然;他是临时家长,家长们外出便放心地把学生托给他照看。

  “感觉自己明明也才19岁,怎么就成了大人,要照看别人家的孩子了。”在玉麦乡工作了一个月,新鲜感和好奇心逐渐褪去,巴桑次仁感觉到了高山掩映、深藏谷底中的苦楚。

  “本来是想着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来了玉麦,感觉并不是减轻负担,而是增加了负担。”父亲要照顾家里的3个兄弟姐妹,要放牧打工赚取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还要担心自己的大儿子在新的环境中是否适应。

  想家,只能晚上蒙着被子哭。那些哭泣在玉麦淅淅的夜雨和湿润的空气中,慢慢蒸发,化作空气中的水分子,呼吸进鼻翼。巴桑次仁说:“哭过之后,也没有想太多,就想着好好教孩子。”

  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巴桑次仁想了很多法子。照明用的蜡烛雕刻成印章,用过的纸张背后写下鼓励的话语,蜡烛印章蘸点墨水,自制的奖状或许是对孩子们学习最好的褒奖。

  无数次,他想要离开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吹拂着玉麦的山涧树林,巴桑次仁也将这5个年龄从7岁到10岁的孩子带到了小学三年级。他们要翻过日啦山去外面继续读书,玉麦乡的学校也因缺少生源,无法继续办下去。巴桑次仁想到了离开。

  “我想要出去继续上学,但是报名时遇上大雪封山,出不去,只得作罢。”玉麦乡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学历高的年轻人,乡亲们想让他留下来。“卓嘎乡长跟老书记他们都知道我的人品和能力,就劝我,希望我留下来。”

  巴桑次仁又留了下来,在乡政府里工作,之后被安排去电站当运行工。一边干着乡里的工作,一边当运行工,巴桑次仁一个月可以拿到1100元。这显然比当老师收入高了很多,但困难也增加了许多倍。

  水能转换成电能,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流水,可想要掌控自高山上跌落的溪水并不是那么容易。夏天容易进木头、树叶,冬天又容易结冰。有一次控制水流、准备关机器时,里面的石头差点打到了巴桑次仁。操控着机器,巴桑次仁觉得这样待着没有多大的意思。

  “自己学的东西用不上,天天就在这里操控机器,多少有些枯燥。”一个人的夜,寂静无声,巴桑次仁一想到这些便连续哭了好几个晚上。

  伴随着电站里彻夜不眠的流水,时间来到了2010年。玉麦乡要成立玉麦村了,村里还缺少医生。乡亲们又想到了巴桑次仁,觉得他有文化,去外面学医,应该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可巴桑次仁想的是,自己出去学习了,“电站怎么办,谁来发电?”

  经过商定,乡里找了一个人接替巴桑次仁的工作,他则终于如愿翻过日啦山,前往山南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如何当一名乡村全科职业医生。2011年9月,玉麦乡玉麦村村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巴桑次仁顺利毕业当上村医的同时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接到电话的时候,他一时没反应过来,自己怎么就成了党支部书记呢?“感觉好像真的是长大了。既然成了党支部书记,那肯定想的就是怎么为大家服好务。”


图为2019年2月14日,巴桑次仁和玉麦乡居民一起自发巡边


图为2019年5月21日,巴桑次仁为新搬迁来的居民测量血压

  为了更好地为村里人服务,巴桑次仁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充电”。2011年,他顺利地拿到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大专文凭,2016年又拿到了西藏大学文秘专业的大专文凭。一个多次有离开念头的人,也已把户口转到玉麦,在这里扎根成长。


图为2019年5月17日,巴桑次仁召集村民开会

  从19岁到31岁,留在玉麦的12年里,巴桑次仁跟着玉麦一起成长。他成了丈夫、父亲,也成了玉麦村的“当家人”。脚踏的这片土地被大众所熟知,在无数人的守望中变得越来越好。他乡、故土,或许对于守望相助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早已是一个模糊的含义。巴桑次仁还在继续跟着玉麦一起,变得越来越好,他想要继续深造,上本科,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更好地为这里的将来服务。(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贾华加 赵耀 除署名外图片由巴桑次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