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改革40载】周总理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如今变啥样?

2018-07-19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这座小城,幅员7149平方公里,集聚28个民族,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命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图为天祝县街拍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现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座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县的小城一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从1978至今,它谱写出怎样的绚丽华章?

  40年来,天祝县经济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有了巨大提升。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0.26亿元增长到41.25亿元,增长158倍。

  40年来,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1978年的天祝县仅有1家榨油厂和一批小煤窑,如今,以新兴碳材、建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支撑起它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7年,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个品种,总产值从783万元增加到28.9亿元。


图为天祝县藜麦产业园规划图

  40年来,通过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中药材、设施农牧业等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营模式由单一性向复合型的转变。全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达到61.79万亩,建成养殖场(小区)达到776个,创建各级标准化示范场178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47万户,主要牲畜饲养量达161.33万头只,牛羊规模化养殖程度达70%以上。


图为天祝县街拍:整洁的马路

  40年来,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档次提升的同时,旅游业、物流配送、大型购物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中介、家政、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17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到累计销售额1亿元的突破。

  40年来,天祝县扶贫开发不断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6个,共搬迁安置移民54488人,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6万人减少到1.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6下降到7.6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199元增加到6932元。


图为德吉新村社区一角

  40年来,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土坯房换成了新瓦房,“驴驮人挑”的饮水到家家通自来水,煤油灯照明到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高速公路、铁路无缝连接,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兰新铁路乌鞘岭特长隧道贯通,连霍高速穿城而过,公路总里程达2432.2公里,17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目标。

  40年来,通讯网络从无到有, 19个乡镇通光缆线路达到100%,4G移动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40年来,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从为几毛钱的学费发愁,到实现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全覆盖。学前教育从小到大、快速普及,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扩容提质,构建起了高中低学段有机结合,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格局”。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25849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40年来,“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就等见阎王”的尴尬境遇彻底改变,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的目标。


图为天祝县民族中学

  40年来,天祝县从没有“文化企业”到引进甘肃富源文化传媒西部山水画写生基地、鸟鞘岭国际滑雪场等大型招商引资项目,填补了天祝历史上无大型文化体育企业的空白。如今体育馆、乡镇文化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一村一场实现了19个乡镇174个行政村全覆盖。

  40年来,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快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同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10个,养老床位1432张。岔口驿敬老院成为全省占地面积最大、集中供养人数最多、服务设施最为齐全的县办中心敬老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天祝已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族风格明显、充满现代文明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式高原新城。天祝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前所未有,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一片光明,各族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前进,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