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河是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的一个村,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就从这里发源。
来源:《中国西藏》
传演了千年的卓舞
来源:央视网
卓舞又称果卓,藏语本意是圆圈舞。鼓是藏民族古老的一种乐器,在民间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特别有激励人们的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作用。卓舞由几十个人参加,动作整齐划一,边歌边舞,十分和谐,由慢渐快,慢时庄重、肃穆;快时动作粗犷奔放,情绪高昂激烈,达到高潮时犹如急风暴雨,如醉似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王甲 摄
甩发是整个舞蹈中的精彩部分。久河鼓手的甩发路线为右前方连续甩三圈,初学者容易头晕,在表演中也出现了舞者甩发时摔倒的情形,欢乐氛围尽情洋溢。
“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老人
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玛老人成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
尼玛旺久老人 来源:新华网
尼玛旺久老人表演“久河卓舞” 王甲 摄
尼玛旺久老人,从13岁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卓舞,19岁时成为“久河卓舞”舞师。如今尼玛旺久老人被当地政府聘请为卓舞老师,传承卓舞艺术,培养卓舞艺术接班人。
正规的卓舞表演要由一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带队出场,站在中央指挥舞蹈的次序和击鼓的方法。尼玛老人就是村里卓舞队的“卓本”。
不跳舞时的尼玛和村子里其他的老人并无太多区别:一样的习惯早起,每天早晨6点多总能自然醒来,无论冬夏;一样的闲不住,尽管已经80多岁高龄了,依然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把羊毛捻成线。
“久河卓舞”的历史与由来
来源: 《中国西藏》
“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8世纪至11世纪,在琼结青瓦达孜宫和扎囊桑耶寺跳过卓舞;12世纪至17世纪,在拉加里跳过卓舞;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在琼结日吾德庆寺跳过卓舞,展示了“久河卓舞”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舞蹈魅力。
在曲松县和桑日县等地,流传着4个卓舞队,即:曲多江卓、贡嘎萨卓、江唐卓和绒乡卓。4个卓舞队基本风格一致,都是以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劳动内容为载体,但“久河卓舞”由于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的艺术风格,与以上4个卓舞队有许多方面不同,它更多地保留有雅砻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久河卓舞代代流传
来源:最心灵
丹增是一位年轻的卓舞演员,为了把久河卓舞传承下来,他也收了一些徒弟,并悉心地进行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丹增感慨地说,学习“久河卓舞”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在目前,很少有年轻人能耐得寂寞,学习民间艺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这门濒临失传的“久河卓舞”传下来,并予以发扬光大。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史铭记雅砻河谷曾经的辉煌,铭记青藏高原上人类开创的伟大文明,千年的回眸,荡气回肠;故土的容颜,烙印在历史的每一瞬间。琼结,闪耀着民族的荣耀,用文明征服了青藏高原,在生命的禁区缔造了吐蕃的辉煌。“久河卓舞”,将会在这片历史之地开始更有力的绽放。(中国西藏网 综合/李雨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