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有着复杂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风土人情也并非一成不变。西藏农作物传统上以青稞为主,畜牧品种以牦牛为主,所以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等成为世人印象中的西藏特产。29日,记者来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这个藏、滇、川三省通衢的康巴风情地,在平均海拔约2300米的曲孜卡乡,竟能产出葡萄、苹果、橘子、枇杷、柚子等30多种水果,尤其是作为当地特产的“康巴蜜橘”等产品广受喜爱,打破了人们对西藏物产的传统印象。
图为蔡世固在他的生态园。摄影:陈卫国
曲孜卡成为瓜果之乡,与一个人分不开——蔡世固,这位扎根西藏31年的重庆老汉。老蔡20出头就来到西藏,初到察隅,旋即到了芒康林业局,作为林业技术员在澜沧江东岸的一块试验地培育种苗。2014年,芒康开始发展特色产业,老蔡承包了这块100多亩的坡地,搞起了生态园,开始引进不同品种的瓜果在这里试种。一开始,老蔡就遇到很大困难,他带来的“寿桃”、“红灯笼”、“大樱桃”等品种试种首先遭遇了滑铁卢,由于曲孜卡昼夜温差与内地相比过大,有时气温过高,三个品种基本都掉果了。
在生态园盘果子的村民雇员。摄影:陈卫国
但老蔡并不灰心,他发现在芒康种水果需要改良土地,病虫害周期也比内地晚,不能过早治疗,经过三年摸索,他终于在这里试种成功了橘子。由于该品种的橘子落地西藏后性状发生变化,含糖量大幅增长,当地称之为“康巴蜜橘”。随后,不同品种的葡萄、甜石榴、苹果、李子、桃子也陆续试种成功。老蔡告诉记者,当地有着沙质土壤和充足阳光的优势条件,凡是能成功落地的瓜果品种,含糖量都比内地高。目前,老蔡已经成功在当地培育出30余种水果,现在他还在不断试验新品种。今年种下了沃柑和砂糖橘两个品种,如果今年落地成功,将在4月至5月填补最后的果期空白,老蔡的生态园一年四季就都能有果子。
图为生态园的油桃。摄影:陈卫国
在西藏31年,老蔡对这片土地怀有特殊感情,甚至已经落户当地。“现在回老家已经不适应了,夏天热得不行,冬天还被冻伤,我们一家已经适应了西藏,回到西藏才舒服。”在西藏种出这么多种水果,老蔡想到了帮助当地村民。于是他这里几乎成为曲孜卡各村和临近乡镇的瓜果种植技术培训基地。附近的村民次拥现在就是老蔡的雇员,在老蔡的生态园里看护、浇水,每月2300元工资、包吃住,还能学习到种植技术。次拥在自己家中种了6分地的葡萄,酿成酒后售卖,一年可以收入3000多元,加上在外打工的儿子,全家一年收入5万多。由于老公手脚不便,两个女儿均在内地上大学,51岁的次拥靠自己撑起了一个家。多年来,老蔡已经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种植瓜果的行家里手,其中很多村民在老蔡这学成后,自己创业的规模已经超过老蔡。他每年还能为林业局提供数万株果苗,作为精准扶贫的帮扶物资发放给贫困户。“虽然我们和政府都可以协议收购他们种的瓜果,但他们都不愿意卖,希望自己留着再加工,挣取更多利润。这说明村民的积极性已经被我们调动起来了”,说起能给村民的帮助,老蔡脸上充满幸福感。(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悦笙)
图为生态园的柚子。摄影: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