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不一样的高原园丁

2018-03-29 中国西藏网

  2015年发起的“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旨在每年为100名乡村教师提供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2017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在几个环节之后,从4899份注册申报材料中确定了300名入围教师,其中西藏有10名优秀乡村教师得以入围。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几位入围的西藏乡村教师,一起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教育之路。


图片来源:西藏商报

  多吉江措,1984年8月生,昌都市人,现任昌都市八宿县郭庆乡中心小学教师、校长。2005年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郭庆乡中心小学教师,这工作一干便是12年。曾先后荣获昌都市“优秀校长”等多项荣誉。

  2005年大学毕业后,多吉江措被分配到八宿县郭庆乡中心小学,12年过去了,学校的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依然在这个地方。

  十几年前,郭庆乡的牧民们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家长认为送孩子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更减少了家里放牧的人力。每天上完课之后,多吉江措便骑着摩托车或者从村民那里租来的马,到乡里的各个村子去找学生,去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实在贫困的家庭,他还定时送钱、送粮。经过几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小孩送到学校了。现在,越来越多的郭庆乡的孩子考上大学,甚至还有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农牧区走了出去。


图片来源:西藏商报

  杨彩霞,1989年3月生,现任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教师。2012年,杨彩霞大学毕业后便到松宗镇中心小学工作了,5年过去,杨彩霞所在的松宗镇中心小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生们的困难还是有很多,比如农忙时要丢下学业去帮助家里干农活。

  每年到了虫草收获的季节,家长们便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学校带走,跟着他们一起上山挖虫草来补贴家用。这一去便是一个多月,苦劝无用。最终,杨彩霞想出送教下乡的点子,她利用休息时间,把老师们组织在一起,到那些因为农活耽误课程的学生家里去,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快速把落下的课程补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杨彩霞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十分优秀,当地老百姓对其交口称赞。


图片来源:西藏商报 (从左至右依次为多吉江措 易彩云 杨彩霞 旦增巴姆 平措次仁)

  平措次仁,男,1976年7月生,现任昌都市卡若区面达乡中心小学校长、教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已有22年。曾先后荣获昌都市优秀校长等奖项。在他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下,面达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从40名增加到了现在的520名。

  平措次仁出生在昌都市卡若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学校毕业后,平措次仁便回到昌都成了一名代课老师,三年期满后,他成了一名正式教师,开始了在面达乡的教书生涯。而一开始,他就面临了招生的困难。“适龄的孩子们都上山放牧去了,整个学校只有40多个学生。他挨家挨户劝说,学生从40名增加到520名。

  平措次仁既是他们的老师,也要负责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由于经常日夜操劳、加班加点,平措次仁的身体过度透支,他婉言谢绝了医生的劝告,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

  旦增巴姆,1985年1月生,现任教于日喀则市仁布县普松乡中心小学,从事乡村教育已有9年。曾先后荣获优秀教师、珠峰好教师、赛课一等奖等荣誉。

  大学毕业后,旦增巴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并在普松乡中心小学守了9年多。

  工作后,旦增巴姆发现,这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广度、思想宽度都比城镇成长的孩子更弱。因此,旦增巴姆想方设法地帮孩子们找最新的书籍、读物,找最新的电影给他们看,自己学习各种技能,再传授给孩子们。除此之外,旦增巴姆还在班上开展父母授课日等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让父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

  易彩云,1986年11月生,现任昌都市左贡县东坝乡小学校长、教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已有10年。作为左贡县全县唯一的女校长,她在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还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典范。

  2007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21岁的易彩云凭着一腔热血,背着行囊前往左贡县仁果乡加卡中心校。在偏远又不通路的山区工作,困难重重。易彩云是到当地的第一个汉族老师,第一次带的2名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学医,另一个学经济。

  2015年,易彩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左贡县教育局的认可,把她从原来的仁果乡加卡中心校调往东坝乡担任校长,同时,她还兼顾着数学、语文等课程。

  高原教育事业目前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仍然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乡村教师坚守在岗位上,让教育之光洒满藏区每个角落,延续着藏区教育的希望。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让很多牧民改变了落后的教育观念,让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增长了见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牧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是最美乡村教师,是不一样的高原园丁!(中国西藏网 综合/陈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