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网络媒体走转改】2300年古城阆中:向世界递出春节文化的“中国名片”

2018-01-26 中国西藏网


图为阆中市落下闳研究会研究员宋森林做讲解

  中国西藏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月24日,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媒体团来到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领略古城之美,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寻春节之源——从“学霸”落下闳说起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不相同。商代是十二月初一为元日,周代订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孟冬为正月,以十月初一为元日。可见那时,元月是岁首,春节是迎春,元日成了一个不固定的‘变日’,缺乏科学性与恒定性。”阆中市落下闳研究会研究员宋森林介绍道。

  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在《太初历》中确定“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现在的春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从此,中国人迎来了新年与春节的真正吻合。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阆中也因此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


图为撞钟祈福

  品春节之趣——阆中古城年味正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刚刚过去,阆中古城的年味已经浓了起来。在阆中春节民俗中,从冬月杀年猪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尤其是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正式宣告即将进入“春节时间”。当地,整个春节一直要持续到新年的二月二这一天,可以说,在二月二“龙抬头”之前,阆中古城内天天都是年。

  据当地人介绍,除夕这天,阆中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3点至5点,还要到井边去挑金水抢银水,预示着来年金银满罐,所以早上一定得早起;5点至7点要听开山炮,大家争先恐后放鞭炮,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人寿年丰;正月十六游百病,为的是消灾祈福、怡情健身;二月初二“亮花鞋”,女人们穿上自己刺绣的布鞋上街,看看谁家媳妇心灵手巧。


图为“赶年”表演

  春节期间,人们走在街头最常看到的就是“春节老人”赐福。从大年初一到初七,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上,数位健康慈祥的老人身穿红色汉服、头戴中式帽、手执竹筒或赐福旗幌,装扮成“春节老人”,迎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频频作揖向人们拜年,沿途给小孩子们发放压岁钱、赐福字。


图为春倌说春

  不仅如此,在阆中还有一项古老的春节民俗:春倌说春。据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便有春倌一职,掌典礼。“说春”指的是艺人说唱吉祥如意的歌谣。春倌手执一个小木雕,拄着一根孝春棒,肩上搭根二九(口袋),走进老百姓的堂屋门口,根据主人的职业和家庭环境,吟诵与之相关的吉令。

  此外,还有大年初一和元宵夜的提灯会、演灯戏、赶年、舞草龙……阆中过年期间的民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还具有浓浓的传统文化色彩。图为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内的祈福殿

  传春节之魂——让“春节老人”站上世界舞台

  独具特色的各式民俗,使阆中的春节文化发展根深叶茂。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好这一春节文化资源,南充市正大力推进落下闳春节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其中包括建立落下闳博物馆、编写相关科普读物、以落下闳的成长轨迹及历史贡献为主线拍摄电视片、打造科普教育基地、打造落下闳天文学国际论坛永久会址等在内的“十大工程”。


图为前来观看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表演的父女俩


图为春节文化博览会现场的小朋友

  媒体团到达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当天,正值首届中国(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举办期间,园内“春节文化年味美食节”“春节民俗庙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百姓。“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旨在更深入地挖掘历史名人价值,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内涵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东介绍道,“博览会主要内容由‘三节’(阆中古城年味美食节、阆中古城新春曲艺节、阆中古城迎春花灯节)和‘两活动’(春节老人形象全球征集活动、春节发源地向全球华人送祝福活动)构成。”

  古城阆中在深度挖掘、大力弘扬、创新传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打造靓丽城市名片的同时,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发展。据统计,2017年,阆中共接待游客1044.86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93亿元,同比增长28.76%。(中国西藏网 图、文/吴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