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对话高原青年】达瓦格桑:让非遗“活”在人间烟火里

2025-11-15 中国西藏网

  在西藏日喀则拉孜县,提起达瓦格桑,乡亲们的脸上总会浮现温暖的笑意。“为人老实、待人真诚、工作认真”——这些朴素的评价,是同事和群众对他最真诚的认可。这位县文旅局的普通干部,用十一年的执着坚守,让古老文化在“堆谐之乡”的高原大地上重新绽放璀璨光芒。


图为达瓦格桑(左)与长辈们聊天的温馨画面

  “一个老人的离世,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这句来自《老木匠》的台词,深深烙印在达瓦格桑心中,成为他投身文化保护事业的不竭动力。2014年,从芒普乡调至县文旅局的那一刻起,他便与文物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一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拉孜县的每一个乡镇村落:在农家小院,他倾心聆听老人口述历史;在寺庙古刹,他细心寻找文物的岁月痕迹;在山间地头,他耐心挖掘民间故事……那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笔记里,珍藏的都是关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记录。


图为达瓦格桑在村民家倾听并记录老人口述历史

  “每一次接触这些文化遗产,我都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位“90后”文物保护者动情地说。十一年间,他多次与专业团队共同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在拉孜县境内发现了56处文物点。其中,唐蕃古道拉孜段的重大发现,见证着这片土地曾是连接中国与南亚的重要通道。


图为达瓦格桑和团队工作人员开展廓雄遗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在抢救濒危非遗项目上倾注的心血。传统舞蹈“杰姆杰达”中断传承已达31年,达瓦格桑深入锡钦乡吉布村,走访高龄艺人,精心整理出23段唱词、15首曲调、8套动作。2025年,他组织集中教学,成功培养了21名传承人,让这项古老艺术重焕生机。

  “非遗不是标本,要活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达瓦格桑始终坚守的理念。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拉孜堆谐走进了校园课堂,孩子们在课间欢快地跳起传统舞蹈;手工泥塑技艺培训让古老手艺获得新生;婚俗说唱比赛让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图为达瓦格桑在校园给学生讲解拉孜泥塑制作技艺

  近五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散落在拉孜县各个村落的文化记忆已被逐步整理成系统文献。在2023年拉孜县第八届堆谐文化旅游推介会上,一支中老年舞蹈队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他们表演的博东果偕《丰收之韵》,经过达瓦格桑的精心编排,将古老词曲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焕发出迷人光彩。“以前每逢佳节,村里的老人们边唱边跳,年轻人却觉得枯燥无味。现在在原有词曲基础上加入优美伴奏和轻快节奏,我们爱跳,年轻人也爱看爱学,文化的传承真的有希望了。”队长次仁激动地说道。

  此外,达瓦格桑编剧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大美拉孜》《四讲四爱》等节目,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图为达瓦格桑在询问记录扎念琴制作工序

  作为县艺术团副团长,达瓦格桑推动拉孜堆谐登上了央视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更大舞台。他指导成立的20余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开发出15类文创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十一年间,达瓦格桑多次放弃调往市区的机会。“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里丰富的文化资源让我着迷。”谈起原因他说,“人一辈子能有始有终地干完一件事,活得也算值了。” 

  截至2025年,拉孜县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自治区级1项、市级12项、县级30项。他深度参与的“拉孜堆谐”于2024年荣获“历史最悠久的藏式堆谐踢踏舞”世界纪录认证。此外,在他的推动下,扎西旺拉、索朗琼拉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使拉孜县的国家级传承人增至3人,显著提升了当地非遗保护的层级化和专业化水平。


图为2019年达瓦格桑带领县艺术团和当地群众演员在亚洲文化嘉年华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孜堆谐”并合影留念 

  如今,拉孜县已初步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保护网络。达瓦格桑也先后荣获“优秀事业工作人员”“优秀党员”“全县文化工作特殊贡献奖”“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20余项荣誉。然而,他最珍视的,始终是看到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一起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点自己的东西,给世界留下点拉孜的痕迹。”这是达瓦格桑常对乡亲们说的话。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这位文化的守护者依然在奔走不息,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厚度,用心灵守护着文化的温度。他表示,将继续以“让非遗活在当下、传向未来”为使命,深化保护机制,创新传承方式,推动拉孜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德吉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