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风光壮美,却也因医疗资源匮乏,尤其是肿瘤诊疗能力的缺失,让不少患者不得不远赴内地求医,承受着高昂的费用和身心的双重考验。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行前合影
2024年7月,作为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队伍的一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马玉超踏上拉萨的土地,肩负起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起首个标准化放射治疗中心,进一步推动实现“大病不出藏”的目标。
筑基:在世界海拔最高处建起放疗堡垒
“刚来时高原反应很重,头昏、气短,但时间不等人。”马玉超回忆道。进藏仅三天,她就参加了医院关于放疗设备引进的专题推进会,并实地考察位于肿瘤手术大楼地下二层的拟建放疗中心。眼前还是一片水泥毛坯,管线未布、辐射防护设施欠缺,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图为马玉超跟进放疗加速器机房建设进度
图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已成功完成安装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马玉超此前从未接触过基建工程。她一边吸氧缓解高原反应,一边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熬夜研究建筑图纸,还远程请教北京参加过多个放疗中心建设的资深物理师。“那段时间,我几乎成了半个‘工程监理’。”她笑着说。
经过十余次现场勘查、多方协调,放疗中心的建设方案逐步完善,乙类大型设备配置许可也顺利通过评审。如今,放疗机房已初具雏形,定位室、加速器室、后装机房等功能分区清晰可见,医院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已完成安装,其余放疗设施也在紧锣密鼓的安装中。“虽然在我结束援藏前它还未能投入使用,但我相信,下一批专家会接过接力棒,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首台放疗设备早日运转起来。”
立制:写出高原放疗的“第一本标准”
设备是基础,制度是保障。马玉超参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顶尖机构的经验,帮助西藏制定了包括标准化放疗流程、放射治疗质量保证(QA)实施方案、放射治疗辐射防护管理制度、放射治疗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多项规章制度。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设备运上来,更要把安全、规范的流程扎根下来。”她表示,这些制度将为后续放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遵循。
育人:点燃“带不走的医疗火种”
图为马玉超进行学术讲座
图为马玉超进行教学查房
放疗是一项团队工作,是一个精密且环环相扣的过程,离不开医师、物理师和技师的紧密配合。在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期间,马玉超特别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她不仅定期组织靶区勾画教学、疑难病例讨论,还推动科室选派一名物理师和一名技师前往北京进修,学习最新的放疗理念和知识,以便他们学成归来后能够胜任科室中复杂的前期工作。同时,她还多次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防治宣传周”科普、义诊活动,“我希望即使我离开了,这里也有一支能独立开展放疗的团队。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造血’比‘输血’更重要”,马玉超表示。
心声: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架起生命之桥
图为马玉超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庆祝医师节
尽管高寒缺氧、条件艰苦,但马玉超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每当看到藏族群众信任的眼神,听到他们说‘门巴,突及其(医生,谢谢)’,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目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放疗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藏的癌症患者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求医。这座通往健康的桥梁,我们一定要把它建成”,马玉超信心满满。(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