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奔涌在茫茫雪域高原,布达拉宫金顶熠熠辉映新时代的霞光,西藏自治区迎来了成立60周年的光辉时刻。这一甲子的岁月,是西藏在党的领导下挣脱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枷锁、书写发展奇迹的奋斗史,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大地深深扎根、结出硕果的见证史。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热烈余韵氛围中,我们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西藏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永攀。他从研究学者的视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回望西藏60年沧桑巨变,展望新时代雪域高原的发展新篇,更深刻解读这片土地上“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时代密码。
图为张永攀接受采访 摄影:陈浩力
党情暖雪域
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是西藏人民废除农奴制、实现民主改革以后的又一个伟大胜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第一次拥有了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60年后的今天,“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已成为指引西藏发展的根本遵循。张永攀谈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几次前往西藏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怀。”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给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提到“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体现了中央对边疆人民的关切和重视。总书记在多次视察西藏时,特别注重边境地区的发展。张永攀认为,在党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西藏边境地区实现了飞速发展,比如玉麦乡的人口就从过去屈指可数的3人,增加到了现在的数百人;总书记还曾给林芝市嘎拉村的村民回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怀,更让人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精神传薪火
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维度,一组组数据印证着西藏的“加速度”。60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增长154倍,这个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过去边境地区百姓靠天吃饭,如今清洁能源基地为草原带来稳定电力,高原特色农牧业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连偏远的边境小康村都建起了民宿和特色手工作坊。民生领域见证了国家电网延伸至边境村寨,西藏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65年的456元、108元增长至2024年的55444元、21578元;医疗卫生机构从1965年的193个增长至2024年的7231个,人均预期寿命比自治区成立初期增长1倍多……这些变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西藏的生动落地。
而这些亮眼数据和喜人变化之后,是一代代建设者的接续奋斗,更是精神力量的持久滋养。
“建设西藏,更要弘扬优秀的精神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都是振奋人心的。”张永攀在专访中特别强调,20世纪5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时,建设者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天路”,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当年西藏突破地理阻隔、融入全国的关键支撑,“也是我们做好西藏研究工作的精神驱动力。”从当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修路大军,到如今扎根边疆的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护边群众,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西藏在发展路上始终充满力量。
前路向复兴
站在6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西藏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典范;展望未来,雪域高原的前行之路更值得期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既是对西藏工作的殷切期望,更是指引西藏未来的行动纲领。对此,张永攀进一步阐释,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因地制宜探索西藏发展的未来。”依托牦牛业、藏医药等一系列优势高原产业,以及光伏等清洁能源、雅鲁藏布江等丰富水利资源,西藏应致力于激活本地资源优势,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西藏研究机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总书记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强调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一直是我们研究室学科规划中的重点。例如在稳定方面,我们向中央报送过多篇有关报告,发展方面,我们研究室有学者正深入研究西藏高质量发展,包括‘一带一路’建设、陆路大通道建设及西藏对外贸易等领域;生态方面,我们研究室也有学者从事西藏生态文明的研究,强边方面,近些年研究室开展过中印、中尼、中不等边境地区的相关课题研究。”
张永攀在采访最后表示,接下来会将研究重点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研究,“进一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学术力量。”(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陈浩力 周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