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行业动态

西藏实现“两降一升三不出”目标

2025-11-18 西藏商报


图为昌都市边坝县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正在问诊。记者 次仁平措 摄

  十年援藏路,组团守健康。11月17日,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十周年之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介绍,自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把“输血型”为主的援藏方式转向以提升能力、“造血型”为主的援藏方式,先后由11批次2417人次“组团式”援藏专家进藏,重点做实做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原医学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 芮怡星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年来,西藏“两降一升三不出”目标顺利实现。“两降一升三不出”是指到2020年底,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8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降至12‰以下、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0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有效治疗。截至2020年底,西藏孕产妇死亡率从“组团式”援藏开始前2014年的108.86/10万降至48/10万、婴儿死亡率由16.81‰降至7.6‰、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2.19岁,增长幅度全国领先;近400种“大病”不出藏,22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绝大多数“小病”在县乡镇能够解决,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预定目标如期实现。

  十年来,受援医院等级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2015年8月前,全西藏只有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三甲”医院,经过十年“组团式”帮扶,已有6家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近期将接受“三甲”创建工作评审。13家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已有7家创建为“二甲”医院,近期还有3家医院有望创成“二甲”医院。受援医院等级创建工作有力提升了“1+7+13”医院的整体诊疗能力、医务人员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

  十年来,“五大中心”建设卓有成效。“1+7”医院“五大中心”建设是“组团式”援藏阶段性重要目标,对于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五大中心”是指胸痛、脑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经过不懈努力,“1+7”医院已全部建成“五大中心”,其中,国家级20个、自治区级9个、地市级11个。在此基础上,各医院将持续完善急救急诊工作机制和流程,整合院前、急诊和专科救治资源,更好地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急诊急救兜底保障。

  十年来,受援医院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2个对口支援省市184家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签订帮带协议,全面落实“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机制,发挥援藏专家“传帮带”作用,持续帮扶受援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以人才强专科、以专科强医院,至今已帮带2039个医疗团队、培养5416名本地医务人员,受援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13.6万台,开展和推广新业务新技术5211项,填补空白2806项,制定学科和专科发展规划2782个,申请科研项目2215个,“打包”先进经验2358个,“组团式”援藏专家开展学术交流3356场。

  十年来,援藏专家与各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进藏工作是“组团式”援藏专家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各位专家始终牢记“医疗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全身心投入,经历了艰苦条件、突发事件等考验,与受援医务人员和各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进藏不久就投身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为取得高原疫情阻击战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援藏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一道,迅速投入伤员救治工作,把地震给群众带来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谭相东表示,下一步,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将立足新起点,推动“组团式”医疗援藏从以医疗为主,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全方位提升转变。进一步提升“1+7+13”医院诊疗水平,加强重症、心脑血管、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和院前急救,实现“1+7+13”医院综合实力和诊疗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加强高原医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聚焦高原病发病机制、防治关键技术、保健适宜技术和设备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探索创新“组团式”援藏体制机制,总结十年成功经验做法,探索创新医疗人才“育引用留”机制。强化医教协同工作,支持“组团式”援藏专家到西藏大学等高校任教,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后继有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