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合影。图片源自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
近日,记者在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了解到,2025年1月12日,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一对胎龄仅26周+5天、出生体重分别为800克的小八(化名)和950克的小九(化名)超早产双胞胎姐妹在该院新生儿科降生。这对双胞胎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希望,也是对医护人员巨大的挑战。经过医护人员79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对双胞胎姐妹体重均增长至2000多克,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
据悉,小八和小九的母亲因未足月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等复杂情况,必须紧急终止妊娠。1月12日19时50分,新生儿科接到产科紧急电话后,迅速组建了两组复苏急救团队,准备分别对即将到来的两个小生命进行新生儿复苏,确保复苏效果。在手术室里,随着一声声微弱的呻吟啼哭,两个体重极低的小生命经剖宫产娩出。她们的皮肤薄如蝉翼,身体只有成人的巴掌大小,生命体征极其微弱。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展开急救,两个宝宝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后顺利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区。
双胞胎出生后面临着呼吸衰竭、新生儿败血症、肺出血、新生儿气胸、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小八在仅800多克时,发生了严重的气胸,生命危在旦夕。她们每一次病情变化都如同惊涛骇浪,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临床处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救治过程中,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派驻专家陈洪菊的指导下,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第一时间成功为患儿实施胸腔闭式引流。同时,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的指导教授们保持紧密联系,为这一对超早产姐妹花提供远程治疗指导,确保最佳治疗效果。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派驻专家副主任护师刘谦带领护理团队,为姐妹俩制定了精细护理计划。
为了减少医源性失血,医护人员在采血时将采血量精确到0.1ml;为了减少疼痛应激,建立了中心静脉通道,减少了穿刺次数,科室安排高年资护士专人轮班照护,呼吸治疗师对呼吸机参数进行精细化调节,严格控制病房的声音及光线,为患儿营造了一个科学、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在双胞胎病情稳定以后,医护人员还积极开展了父母参与的“袋鼠护理”,加强新生儿与母体的亲肤“接触”,并指导父母科学喂养,努力缩短住院时间,促使患儿早日出院。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同时,患儿家属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配合。
4月1日,经过79天夜以继日的精心守护,小八和小九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标准。两姐妹均没有出现颅内出血、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情况,眼底筛查情况较为满意。
出院当天,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主要领导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为小八和小九送上了吉祥的哈达,并给予了最诚挚的祝福,同时,嘱咐家长定期做好儿保工作。年轻的爸爸妈妈激动不已,多次含泪表达谢意并送上锦旗。他们表示,从孕检到生产,再到宝宝的救治过程,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这不仅是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更是高原生命奇迹的有力见证。家属与医护的“双向奔赴”,相互信任、相互支撑有了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