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疾病诊疗

何达教授:中国脊柱外科诊疗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脊柱疾病科普任重道远

2025-03-21 新华网

  近日,“2025年脊柱健康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何达教授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脊柱外科诊疗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随着医学影像导航、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脊柱手术已从传统的经验导向型诊疗模式全面转向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新阶段。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脊柱疾病阶梯化治疗理念,消除对脊柱手术的非理性恐慌。  

  中国脊柱疾病诊疗水平与世界同步,技术革新推动脊柱手术发展

  何达教授表示,中国脊柱外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对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国脊柱诊疗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特别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的诊疗方面,中国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频频发声,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脊柱外科医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诊疗方案和手术技术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何教授说,“尽管在一些学术观点上存在分歧,我国脊柱外科整体诊疗水平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在技术进步方面,何达教授特别提到了微创手术和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微创手术通过精准的导航系统和机器人辅助,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缩短。而3D打印技术则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例如定制化的人工椎体和融合器,能够更好地匹配患者的生理结构。“智数骨科技术让脊柱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何达举例说,“过去可能需要较大切口的脊柱手术,现在通过微创技术,只需几毫米的通道就能实现相同的手术效果,患者可以在术后几小时内下床活动。”

  在谈到中西医结合时,何达表示,传统医学在脊柱健康领域仍有其独特价值。例如,中医推拿、按摩等手法在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传统医学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传统医学在人文关怀和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方面具有优势,而现代医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更加科学和精准。”何教授说,“两者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脊柱疾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脊柱疾病科普任重而道远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脊柱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何达指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缺乏运动以及不良坐姿是导致脊柱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过去,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何达解释道,“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需要脊柱科医生、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何达提到,公众对脊柱健康的需求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过去,许多人出现腰疼或颈痛,会选择忍受疼痛或自行服用止痛药,而现在更多人愿意主动就医,寻求专业治疗。这一变化反映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对专科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达教授特别强调了脊柱健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许多公众对脊柱疾病诊断和治疗存在误解,要么过度紧张,要么讳疾忌医。通过科普教育,可以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脊柱疾病,了解现代医学的诊疗水平和预期效果,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健康决策。

  “科普不仅是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何达说,“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科学的健康知识,避免不切实际的治疗期望和可能带来的医患矛盾。”

  专家展望:科技创新与公众科普同样重要

  展望未来,何达认为,中国脊柱外科的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和公众科普两大方向并重发力。在技术创新方面,继续推动微创手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在公众科普方面,加强脊柱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我们希望通过多模式多元化的脊柱健康和脊柱疾病科普活动的开展让公众深入了解脊柱健康知识,认识脊柱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专业医生能够投身于脊柱健康的科普工作中来。”何达总结道,“只有实现科学创新与公众认知水平的同步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