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拉萨两岛内河两岸,像一条绿丝带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市民次仁卓玛牵着孙女踏上透水混凝土步道,脚底细石清晰可见,身旁新植的绿篱被晚风轻轻掀起,露出藏式小景的剪影。突然,孙女挣脱奶奶的手,扑向水边挑台,指着水面倒映的雪山剪影欢呼:“莫啦,你看有倒影、有倒影……好漂亮。”此刻,这条河不再只是地图上的蓝色线条,而是祖孙二人触手可及的美景。
“以前这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杂草比人高,想下河滩得先‘突围’。”70多岁的扎西在仙足岛住了大半辈子,如今这条河完全变了模样:4.1公里滨河廊道全线贯通,2座桥梁被重新雕琢——同心桥加宽后化身观景台,仙足桥加盖廊架后成了拍照打卡点;7.4万平方米的绿地像调色盘,各色花草茂盛,蝴蝶成群结队。透水步道、亲水挑台、汀步、光影水幕……每一处“改变”都在轻声招呼:欢迎来到水岸。
“过去游客抱怨‘看水不如看照片’,现在他们能在诗歌长廊读诗,在文艺水岸看灯光秀,消费场景一下子活了。”导游达娃把两岛内河称作“会呼吸的客厅”:红色廊柱的诗歌长廊里,汉、藏、英三语诗牌在草木间若隐若现;夜幕降临时,水幕电影把《格萨尔王》投映在流动河面上,布达拉宫的金顶恰好成为天然背景。
“在这里种树,比养孩子还操心。”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蒋世平一句话道破河道两旁生态廊道建设的不易。
海拔3600米,紫外线强、蒸发量大、土壤瘠薄,一棵树要过“改土、精准灌溉、防风防寒”三道关。团队把研究院高海拔生态修复经验“搬上”高原:先客土改良,加入牦牛粪、草炭提升保水力;再布设智能滴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最后给新栽乔木套上“防寒罩”,这样一来,成活率稳稳超过90%。
如今,廊道里7.4万平方米的绿地像一块巨型“绿毯”,牢牢锁住河滩,成为高原生态修复的教科书级案例。
生态打底,文化铸魂。该项目设计经理丁阳和团队把“最小干预”和“文化考量”写进图纸:保留原始河滩原有乔木,因地制宜设置活动空间;亲水栏杆雕刻黑颈鹤、雪豹等西藏特有物种;挑台地面铺装以藏式八宝纹样为灵感;水闸改造时特意预留鱼道,保证裂腹鱼洄游……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滚动水质、水位、气象数据,管理人员手机一点,就能远程调度——科技悄悄退到幕后,让文化与生态站到聚光灯下。
这样的匠心,源于对拉萨水系规划的深刻理解。根据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规划,这座城市正构建“一心、两河、三潆、四泾、多曲、繁点”的水系结构,而两岛内河正是“以水为链、镶园为珠”的关键一环。项目建设中,2座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既保障了行洪安全,又通过鱼道设计维护了河道生态;数字化建设工程让管理人员能实时监测水质、水位,实现“智慧管水”;滨水慢行系统则串联起历史街区、商业节点,让“城水相依、蓝绿融合”从图纸走进现实。
“以前总说‘水绕宫’,但我们摸不着水;现在廊道修起来,水就在身边,文化也在身边。”扎西老人说,两岛内河的蜕变,正是拉萨从“水在城中”到“城水相融”的缩影,既填补了亲水空间空白,更让水系成为串联生态、文化、民生的“金纽带”。
项目每一项指标顺利完成的背后,都是建设者的辛勤付出。蒋世平手机里那张晒得黝黑的合影,成了建设者最柔软的勋章。“90后”设计师丁阳每年有300天“泡”在工地,为弄清市民需求,他和同事蹲守河滩数椅子、记步数,最终把“六滩四岸”生态格局写进方案:老人需要晒太阳的广场,孩子需要奔跑的草坪……如今,这些场景都已一一兑现。
傍晚,两岛内河渐渐热闹起来。扎西老人和伙伴们在诗歌长廊旁铺开氆氇,弹起六弦琴;孩子们追逐蝴蝶跑过绿地……“城水相依”四个字已经烙进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