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日喀则,拉孜。
清晨,第一缕朝阳穿过地平线,爬上拉孜县扎西宗乡扎西宗村崭新藏式民居的白墙;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此刻,距离10月1日新居交付的日子,已过去5天。
走进村民罗布的家,窗明几净,崭新的藏式家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刚住进新房,感觉像是做梦一样。”罗布一边仔细擦拭着领袖像的相框一边说,“国庆节那天拿到钥匙,当晚就住进来了。现在做饭有专门的厨房,睡觉也不用担心寒风透过门缝吹进屋里。”
屋外,邻居家传来孩子们玩耍的笑声。
村子中央的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安详地晒着太阳。
几位结伴而行的阿佳,互相串门参观家中布置……搬入新居的喜悦,已从心潮澎湃沉淀为日常的温暖。
对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来说,新房的钥匙,打开的是房门,更是希望之门。而这份希望,来自过去五个月的披星戴月。
回想起重建过程中的日日夜夜,拉巴次仁感慨万千:“重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也凝聚着各族干部群众的汗水与智慧。”
据拉巴次仁介绍,扎西宗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涉及25户群众,在重建最紧张的阶段,施工队挑灯夜战,党员干部全程跟进,克服诸多挑战,确保了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听到村民们的一句‘住得踏实’,我们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如今温暖的烟火气,正是对昔日辛勤汗水最好的酬付。电话中,施工队代表次旦动容地说:“我们会时刻保持联系,随时解决村民入住后遇到的问题。”
从一砖一瓦的垒砌,到一家一户的炊烟,重建的故事,最终要由扎西宗村群众亲手续写。
这些天,村委会主任格桑达吉一直在村里走访,“村民们在安顿好新家后,自发组织起来打扫村道,整理公共区域。”他说。
安居而后乐业。村民伦珠已经开始筹划今后的生活:“新房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秋收后我们就出去打工,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站在新起点上,扎西宗村的乡亲们正用勤劳的双手,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打拼。家家户户门楣上,“庆国庆迎中秋”与“扎西德勒”的横幅并排飘扬,像两条紧紧相拥的哈达,一头连着北京天安门的晨曦,一头系着雪域高原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