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又大又白的澳白珍珠,居然是在海南昌江核电站养殖的白蝶贝中长出来的。相关部门表示,该核电站周边海域养殖的贝类,受到的辐射水平远低于能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阈值。这一举措,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进一步改善了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水质。其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耦合点,通过合理的策略与实践,完全能够达成双赢。越来越多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保创新实践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电板下种牧草、核电站养珍珠、盐碱地种橡胶、沙漠里养螃蟹……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组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二者需要协同推进,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活动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生产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与技术支撑。伴随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政府与企业可将更多资源投入环保科研、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高达8723.4亿元。这些资源的注入有力推动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显著成效。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协同共进存在耦合点,只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与思维,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就能成为现实。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内,“牧光互补”使得牧草格外高产。而牧草的生长又起到了固土保墒、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光伏电站周边的生态环境。此外,收获的牧草作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进一步促成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深化生态价值实现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深入挖掘生态系统所蕴含的多元服务价值,如生态调节价值(涵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生态文化价值(包括旅游、教育等领域),并借助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价值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开展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精准明确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充分利用生态文化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诸如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创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更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为双赢保驾护航。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需要在生态价值领域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能够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指明方向。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能有效助力生态价值实现。通过完善一系列鼓励生态价值实现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如对生态环保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引导企业参与生态环保产业。这不仅能从源头上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还能激励企业积极投身生态环保产业增加生产效益。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紧密配合,形成政策激励、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市场活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持续增强,会有更多兼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模式出现。通过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进行价值链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