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原创

西藏民主改革60年|西藏日喀则百姓从一无所有到安定富足

2019-05-15 中国西藏网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赵耀

  中国西藏网讯 5月13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日喀则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民主改革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西藏人民灾难深重、生存维艰,西藏社会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1959年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

  日喀则的今天,就是这一伟大变革的生动体现,就是西藏命运改变的生动诠释。民主改革60年来,日喀则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们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生活富足。


图为日喀则市白朗县蔬菜大棚

  据了解,2018年,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3.20亿元,是1959年的5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47亿元,是1959年的2.6万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8亿元,是1959年的228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89元、10216元。

  如今的日喀则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图为日喀则民居

  日喀则市以珠峰有机种养加业、特色旅游业、天然饮用水业、绿色生态业、特色手工业、清洁能源业、南亚物流业“七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8家,以“有机、生态”为通行证,亚东鲑鱼、岗巴羊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和谐共生,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日喀则魅力值不断提高,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94.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5.25亿元。

  日喀则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8万公里,日喀则至吉隆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拉日铁路成为各族群众的团结线、幸福线、经济线,日喀则机场航线不断增加,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日喀则市大力开展“六城共建”,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图为日喀则市社区书屋

  民主改革60年来,日喀则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尽责为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日喀则市民生事业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精神扶贫等行动,贫困人口从16.96万减少至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27%下降至5.1%。

  日喀则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市幼儿园329所,小学224所,初级中学23所,普通高中7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力落实教育优惠“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穿)覆盖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

  日喀则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珠峰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十六届,江孜达玛节、萨迦八思巴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热火朝天。迥巴藏戏《顿月顿珠》亮相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大型歌舞剧《吉祥日喀则》《江孜印迹》赴山东、上海巡演,日喀则市民族艺术团连续两年应邀赴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德国演出。

  日喀则市藏医院成功“创三甲”,10家县级医院创建二级医院,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384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144人、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签约人数达到39万人次,重点人群签约率实现全覆盖。2018年,农牧民健康体检率达到98%,僧尼健康体检率达到9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1%。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设立“6•2”民族团结进步日,将市区最大的公园命名为“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引导各民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日喀则藏、汉、回、蒙、门巴、珞巴等14个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语言相通、歌舞相融、习俗相染、情感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图为日喀则市吉隆镇。图片来源:中新网

  民主改革60年来,日喀则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日喀则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工程,坚决保护日喀则的山水林田湖草,日喀则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会上,日喀则市财政局、卫健委、司法局等相关负责人还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二召 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