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成都成华区推进“全域援藏”:支援者立体帮扶 受援者全面覆盖

2018-07-18 张明海 四川新闻网新闻

7月18日,走进改造后的丹巴县科里村:自来水、太阳能、藏式路灯进村入户,古砖窑(遗址)、连心廊(兼购物中心)、文化广场韵味十足――俨然一个深藏于高山峡谷间的世外桃源。

在甘孜州丹巴县,越来越多的村庄像科里村一样正发生巨变。成都市成华区援藏队队长、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石杰介绍,成华区在对口帮扶丹巴县的进程中,于2016年率先提出并实施支援者立体帮扶、受援者全面覆盖的“全域援藏”模式,累计向丹巴县投入帮扶资金1.01亿元。同时,成华区还组织30余家企业向丹巴捐赠帮扶资金、物资累计1425.6万元,引进尚作农业等9家企业向丹巴投资达4640万元。

百亩撂荒地变药材基地

由于外出务工收入更高,丹巴县高半山的部分村庄,比如卡卡村,就存在耕地闲置状况。

在丹巴县和成华区援藏队看来,这正是解决“造血”的好时机。援藏队员分析认为,部分农民不种地,不外乎三个原因,“效益低、成本大、卖不出”。援藏队开出的药方也是三个,“转产业、降成本、找销路”。

对症下药的试验田就定在了卡卡村。一年多来,成华区援藏队组织企业、医药、销售、电商等专家对卡卡村进行了科学会诊和全程指导,在100亩闲置耕地上种下了半夏和白芨,先期投入的100多万元成本全部由成华区资助,来自成都的大医药公司也向村民许下了合格产品不低于市价全部收购的承诺。

卡卡村支书兰卡登干告诉记者:“比照现在市场价,这100亩中药材销售收入将使全村人均增收1万至2万元,这比过去种粮的收入提高10到20倍。”

据援藏队队员、丹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易先鸿介绍,截至目前,援藏队参与支持打造的名贵中药材、优质水果、高效养殖等基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惠及46村、4379人。

牧区孩子来到成都做客

海拔4000米的丹巴县甲斯关牧业村学前教育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26个纯牧区学生。由于环境特殊,全部实行寄宿,师生们很少有下山的机会,更难以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成华区援藏队协调成都市锦官城小学家委会联合启动了“雪莲花开”助学帮扶公益行动,计划用两到三年左右时间分四个阶段对甲斯关牧业村学前教育学校开展学习用品、教学设施、生活物资、人文关怀等爱心帮扶。

6月初,来自成都的家长和孩子们来到甲斯关,送来钱物,还邀请孩子们“到成都家中做客”。20多天后,首批约10名甲斯关牧业村学前教育学校的师生家长们应约来到成都,走进都市课堂,观看音乐会、电影,参观天府广场、春熙路、博物馆、动物园,还以家庭为单位认了亲,并到成都“亲人”家中做客。

“大都市之行,开拓了牧区孩子的视野,更加深了两地孩子的感情。临别之际,两地孩子们流泪拥抱、难舍难分。”成都市锦官城小学家委会一名家长说。

从建卡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石杰介绍,除了援藏队之外,还有一支特殊的成华援藏力量:成华15个街道和管委会全面对接丹巴县15个乡镇,区直属部门则对接丹巴县相应的部门,而辖区的重点企业以及其他爱心企业则直接对接丹巴的农合组织和有特殊需求的单位,并硬性规定:街道对口乡镇每年不得少于30万元投入。

在成华区开展的“一户培训一人,一人带动一家”就业帮扶活动中,丹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洪兵成为一名电焊技工。在导师指点下,他技术不断提高,经营门面从一个增加到4个,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还在最近的村委会换届中当选为村主任。

截至目前,成华区已累计对丹巴贫困对象开展水电、旅游、餐饮、藏画等技能培训3540余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850人次,其中564人获得国家中高级职技证书。

教育口首个乡土教材《丹巴嘉绒文化》、文化口的嘉绒文化博物馆、卫计口的“血透析”软硬件改造提升、农牧口的田间地头实用技术指导……成华区相关部门、街道一大批对口帮扶项目也相继实施,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切实解决了丹巴县的迫切所需,将帮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