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讯

晋明吉措:在书香与舞韵间绽放的银发之花

2025-10-30 西藏商报


西藏自治区老干部艺术团荣获“西藏自治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晋明吉措展示荣获的奖项。


晋明吉措在工作之余与远在那曲的儿子视频聊天。图/记者 次仁旺姆

  九九重阳,拉萨的秋阳澄澈如洗。在西藏自治区党委老干部活动中心排练厅里,63岁的晋明吉措正抬手调整藏式舞蹈的队形,蓝色藏装的衣角随动作轻轻扬起。这位前半生与古籍为伴的图书馆人,退休后转身成为西藏自治区老干部艺术团副团长,在文化传承的另一赛道上,续写着与“文化”的不解之缘。

  “每本书都有归处,每个老人也该有新的‘坐标’。”谈及与书籍的半生羁绊,晋明吉措的话语里,蕴含着图书馆人独有的细腻与笃定。她对书籍的敬畏,要从1987年说起——当时24岁的晋明吉措,刚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管理系毕业,怀揣着对文字的珍视走进西藏大学图书馆。她从手写借阅登记本、整理裹着牛皮纸书函的古籍起步,一守就是28载,亲手见证并推动了书籍管理的三次“时代跨越”。

  最初,晋明吉措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卡片式检索目录,为了让书籍“好找”,她和同事们逐张核对、逐条录入,将传统检索方式升级为计算机系统。后来,为让古籍获得“新生”,晋明吉措又牵头推进数字化工作。她用高清扫描细致留存下泛黄纸页上的每一道墨迹肌理、每一处手写批注,让沉睡在书库中的典籍拥有了“数字生命”。“管理系统就像图书馆的神经,错一个编码,书就成了‘迷路的孩子’。”晋明吉措认真地说。正是这份较真,让西藏大学图书馆的藏文典籍管理成了当时全区高校的标杆。

  在图书馆的岁月里,晋明吉措的角色远不止“文献管理员”。她深知“找到书”只是起点,“用好书”才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于是,她主动承担起本科生、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还常到各地市图书馆开展业务指导。课堂上,晋明吉措不只是讲枯燥的编码规则,而是从藏文古籍、现代文献的分类逻辑切入,教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准定位所需资料——就像当年在书架间为读者引路那样,她把检索技巧变成了连接学术需求与典籍宝藏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书香西藏”建设推进,晋明吉措的文化热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2023年,晋明吉措和7位朋友一起,在林周县卡孜乡建起了一座农民书屋。从挑选适合农牧民的种植养殖技术书、儿童绘本,到整理分类、登记上架都亲力亲为,只为让书籍成为群众学习科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窗口。不仅如此,晋明吉措和朋友们还在乡里资助了一户贫困家庭的三个孩子,定期为他们送去书籍和学习用品,用知识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成长添砖加瓦。

  如今,即便离开了图书馆的岗位,晋明吉措与书籍的缘分仍在延续。无论是农民书屋里整理书架的身影,还是给孩子讲书中故事的温柔,都在诉说着她“守护书籍”的初心。这份初心,从校园图书馆到乡村书屋,成了她半生最珍贵的印记。

  排练厅里的“银发领头雁”

  “退休那天,我摸着图书馆的书架轻声说,‘往后,要去守护另一群老宝贝了’。”指尖轻轻抚过排练厅光可鉴人的木质把杆,晋明吉措的笑意里裹着岁月沉淀的温润。2014年,在西藏大学图书馆与古籍相守28载后,晋明吉措卸下了文献管理员的身份,却没卸下对“文化守护”的执念。听闻老干部艺术团招募,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满心盼着能在新舞台延续对文化的热爱,可竞选结果却给了晋明吉措一记意外——落选了。

  “那天回家,翻出当年整理古籍的工作笔记,看见扉页上‘每本典籍都需耐心等待被看见’的批注,突然就想通了。”晋明吉措笑着回忆,短暂的失落像书页上的浮尘,轻轻拂过便散了。她没把这次落选当终点,反而常绕到艺术团排练厅外,默默记下大家记不住动作时的焦急、找不到队形逻辑时的困惑。没过多久,老干部活动中心主动邀请她加入艺术团。晋明吉措也没辜负这份期待,从帮大家梳理动作逻辑,到牵头打磨舞蹈细节,这位图书馆老员工凭借耐心和细心,经过漫长的五年时间,团里一致推举她担任副团长。这份迟来的认可,让晋明吉措更加笃定:只要心怀热爱,总有一片舞台能让自己发光。

  如今,晋明吉措把图书馆的“看家本领”全带进了排练厅。她像整理古籍文献那样,给每支藏舞梳理出清晰的“传承脉络”:舞蹈动作源自日喀则还是那曲的民俗,对应着望果节还是雪顿节的寓意;各地市藏装的氆氇纹样藏着怎样的吉祥符号,银腰带的系法有哪些讲究,她都先扎进图书馆查文献、找老艺人问渊源,把细节摸透了再逐一向团员讲解。

  这份细致与专业,让西藏自治区老干部艺术团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2024年8月1日,他们的《绒舞翩跹》在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全区离退休老干部舞蹈大赛中一举夺魁;2025年7月17日至20日,《甲谐·山魂烈歌》不仅拿下中国锅庄舞大赛中年组自选套路一等奖,更斩获全场唯一的最佳表演奖。说起这些成绩,晋明吉措的眼睛瞬间亮了,嘴角扬起的弧度里满是自豪。

  最近,晋明吉措又多了项新任务——老干部局图书室改造,特意请她带队梳理图书。“一点压力都没有!”晋明吉措笑得爽朗,这话里藏着28年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底气。她想起当年图书馆升级系统的日子:为了把上万册图书的信息准确录入新系统,她和同事们连续加班三个月,每本书的索书号、作者、版本信息都先抄在卡片上,再对着电脑逐行核对,指尖被纸张磨出了薄茧,硬是让图书馆的书籍管理从“手工登记”迈入了“数字化时代”。如今整理图书室,她依旧带着当年的细致:给农牧民读物贴上醒目的彩色标签,将老年读者常用的健康类书籍调整到顺手的高度,从图书分类到信息录入,每一步都有条不紊,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典籍为伴的时光。

  孩子的牵挂,老友的相伴

  “孩子们忙,是好事。”晋明吉措总这样跟身边人说,指尖却会不自觉地划起手机屏幕上家人的笑脸。照片里儿子笑得爽朗,女儿挽着她的胳膊,可现实里,这样的团聚却成了稀罕事。语气里满是体谅,可话锋一转,又忍不住笑:“女儿虽跟我住一起,却常两三天见不着面,她加班晚归时我睡了,我早起出门时她还没醒,家里倒像‘错峰居住’。”

  这份藏在笑容里的怅然,直到她走进老干部艺术团,才被另一群人的温暖慢慢填满。退休前,晋明吉措是西藏大学图书馆里守护古籍的文献管理员,指尖拂过的是泛黄的书页;退休后,她成了艺术团的领路人,眼里装的是老姐妹们期待的目光。如今的晋明吉措,日程表比上班时还满,每周要么排练、要么帮活动中心整理图书室,把当年给古籍分类的经验,全用在了给图书贴标签、排书架上,有时还要整理一屋子的演出服。

  “以前守护的是书,现在守护的是大家伙儿的快乐,都是值得的事。”每次排练结束,看着老姐妹们笑着说“明天见”,晋明吉措心里就暖融融的——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像极了当年在图书馆,她心底涌起的欣慰。

  重阳前一天的全区离退休干部“银龄心向党 舞颂华章”锅庄舞比赛的预赛前,晋明吉措拿着对讲机忙着对接工作,手机就响了,是儿子从外地打来的视频电话。镜头里,儿子说:“妈妈,节日快乐!”晋明吉措笑着凑近屏幕,眼角却悄悄泛起湿意,匆匆叮嘱两句“你们安心工作”“艺术团还要准备重阳活动,我得过去搭把手。”挂了电话就往活动中心赶。

  今年的重阳节,晋明吉措没站在舞台上,而是默默当起了志愿者,给演出的老姐妹递水、整理藏装的腰带,帮来观看的老人找座位,忙得脚步不停。有人劝她歇会儿,晋明吉措却摆摆手:“看着大家高兴,我就不累。”

  夕阳西下时,活动中心的笑声渐渐散去,晋明吉措坐在台阶上,看着天边的晚霞,心里满是踏实。晋明吉措知道,孩子们的忙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自己的“忙碌”,是为了让更多银发老人的日子有滋有味。这个重阳,她收获了老朋友们的陪伴,也悄悄藏了个期待——等孩子们不忙了,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她想好好讲讲艺术团的故事,讲讲老姐妹们排练时的趣事,就像当年,晋明吉措给孩子们讲讲书架间那些古籍的传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