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讯

—探班话剧《珠穆朗玛》——探班话剧《珠穆朗玛》

2025-03-31 西藏日报

  话剧《珠穆朗玛》排练现场。 图/文 记者 晓勇 曹琳 平措次仁 晋巴次成

  话剧《珠穆朗玛》以主人公蓝雪在生命弥留之际,与儿子王冲的回眸对话,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五位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满怀热血与理想,组成“五星小队”,跟随十八军踏上了进藏的艰难征程。那时的进藏之路,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缺氧少粮、路途崎岖,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与汗水。但他们没有退缩,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话剧《珠穆朗玛》以一种独特而深情的叙事手法,展开了一段属于“老西藏”的深情故事,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贯穿始终。

  连日来,西藏大剧院四楼的一间排练室内,话剧《珠穆朗玛》主创团队正加紧排练中。

  据悉,话剧《珠穆朗玛》是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打造的大型剧目,已纳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3年扶持重大行动项目。

  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表示,该剧从编创初期至今,在历时两年多的打磨后,于今年初正式进入落地排练阶段。

  记者了解到,话剧《珠穆朗玛》的编剧、导演、舞美、灯光设计、作曲、舞蹈编导等主创团队,皆是业内知名专家:编剧王宏、王叶丹,导演李利宏,舞美边文彤,灯光设计邢辛,作曲马骏,舞蹈编导达娃拉姆,他们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为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注入了灵魂与活力。

  话剧《珠穆朗玛》的编剧王宏,是国家一级编剧,曾任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在创作话剧《珠穆朗玛》的过程中,他将对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融入其中,精心雕琢每一个情节,为故事搭建起坚实且富有张力的框架,让老西藏精神在舞台上生动呈现;同为该剧编剧的王叶丹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为剧本注入新的活力,让故事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使这部剧在展现历史的同时,也能引发当代观众的思考。

  话剧《珠穆朗玛》的导演李利宏,是国家一级导演。据李利宏介绍,该剧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经历采风、文本创作、二度创作等阶段,光文本创作历经6稿。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与编剧同步开展工作,深入沟通每一稿的创作方向。

  李利宏希望通过这部话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舞台呈现向全国观众展示西藏文化艺术的前沿性、现代性。他表示:“戏剧是需要情感和形象来打动人心的,是需要形象和情感来传递精神的。”

  自治区话剧团青年演员洛桑念扎在该剧中饰演一位跟随十八军进藏后便扎根西藏直至牺牲的建设者。他表示,为演好这一角色,他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期望将老西藏精神通过他的演绎传递给观众。

  洛桑念扎有着丰富的演艺经历,参演过不少影视剧,还参与创作并导演了电视剧《拉萨甜茶馆》。他说:“尽管理解和呈现这个角色极具挑战,但我每次的演绎都饱含真情实感。”他将自己积累的感悟尽可能地融入表演中,期望通过这部话剧,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深刻理解老西藏精神和一代代西藏建设者的奉献精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新生活。

  自治区话剧团青年演员康卓在该剧中饰演小卓玛:一个从农奴的孩子成长为登顶珠峰并升起五星红旗的藏族女运动员。康卓表示,尽管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丰富,年轻的自己因人生阅历尚浅可能难以全部呈现,但她在表演时的每一份情感都发自内心。

  自治区话剧团青年演员次仁罗布在该剧中饰演一位战地记者。为塑造好角色,他与老家林芝市察隅县的许多老人倾心交谈,他期望从老一辈人口中了解“老西藏”的故事。他坦言,毕业后得到了许多话剧团前辈们在表演上的悉心指导,特别是西藏实力派演员仁青顿珠的多方教导,这些都成为了他演绎道路上的财富,他心怀感恩。

  据悉,话剧《珠穆朗玛》参演人员涵盖西藏话剧团60后、70后、80后、90后等老中青几代演员。其中80后、90后担当中坚力量。这部戏也为全团培养新一辈年轻人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告诉记者,在这部剧中,全团实力演员基本主动退居二线,或在剧中饰演一些小配角,给年轻人提供成长机会,同时发挥指导帮扶作用。为更接近和还原历史,自治区话剧团也邀请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相关专家老师参与到该剧的前期工作,向区外来的相关专家讲述老西藏精神,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自始至终融入该剧的创排中。

  话剧《珠穆朗玛》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传承老西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将以生动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老西藏精神的内核。

  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认为,老西藏精神不是某一个人的精神,它凝聚了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老西藏”。老西藏精神最触动我们的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老西藏”始终面带笑容,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不向艰难低头、从不抱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