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理清“糊涂账” 振兴底气足

2025-10-10 中国西藏新闻网

  “以前村里的集体资产像本‘糊涂账’,现在每笔钱、每块地都清清楚楚,我们心里也亮堂!”谈起村里“三资”管理的变化,林周县卡孜乡的村民们连连称赞。

  今年以来,卡孜乡瞄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痛点,坚持党建引领,沿着“摸清底数、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壮大经济”主线发力,让曾经的“管理难点”,成了乡村振兴的“黄金支点”。截至8月,全乡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突破20万元,2个村提前达成50万元目标。

  党建引领——

  “糊涂账”理成“明白账”

  “‘三资’是村民的‘共同家底’,管不好就是失职!”卡孜乡党委书记明确表态。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卡孜乡党委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出台《卡孜乡党建引领农村“三资”管理实施方案》,联合经发办、财政所、第三方会计公司及7个村“两委”,组建专项领导小组,搭起“乡级统筹、村级落实”的责任体系。

  同时,借县委第五轮巡察和作风整治契机,卡孜乡组建“部门协同+专业支撑”排查队,给7个村做“地毯式”体检:经发办干部核资产,财政所人员逐笔核资金流向,第三方会计梳理旧合同、清资源权属。此次排查共找出117条“三资”问题,其中16个突出问题涉额25.71万元,乡里分类建“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与时限。

  为让村民积极参与,乡党委举办3场“三资”培训,覆盖70余人;各村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微信群开展宣讲20余场。如今,7个村都有“一村一档”的“三资”台账,资产有照片、资金有记录、资源有坐标,信息随时可查。

  制度保障——

  给“三资”装“安全阀”

  “以前,签集体土地合同,经常是村干部口头商量,容易出问题。”乡经发办主任告诉记者。针对漏洞,卡孜乡打出“制度+流程+技术”组合拳:印发《村级岗位责任制》划权责,出台8项专项制度定标准,绘制39个流程图明步骤。“现在干事照流程走,规范又省心。”一位村会计说。

  更亮眼的是“1+2+3+4”立体化治理体系:一个领导小组统筹,二级管理(组财村管、村财乡管)把关,三方联审(村“两委”提议、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乡财政所审核)合规,四维防控(风险排查、定期审计、警示教育、群众监督)护安全。今年已开展9次风险排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

  为让管理更透明,卡孜乡深化“四议两公开”与“三务公开”融合,村里用集体资金租资产,必须先经过“提议—审议—决议”,再通过公告栏、微信群进行“双公开”。截至目前,已公开“三资”信息110余条,村民知晓率、参与率超90%。

  监督闭环——

  “阳光”照进“钱袋子”

  “阿佳,您知道村里今年集体资金用在哪了吗?满意不?”工作人员强珍说,每月月初,乡干部都会进村,一边核实资金、资产情况,一边找村民聊天。

  除日常监督外,卡孜乡组建财政所、经发办审计组,每季度“线上+线下”审村级财务:线上用相关软件查账目异常,线下核凭证、合同。今年首轮审计就发现15个问题,均已督促整改。

  为确保整改到位,乡里实行“一事一单一销号”,针对突出问题分发7份派单,覆盖所有村,推动15个问题整改,涉及金额165.52万元。对整改滞后村,乡纪委现场督导,绝不让“问题悬空”。

  产业赋能——

  “家底”变“富民资本”

  “三资”规范后,卡孜乡结合各村资源,制定“一村一策”:托门村搞“三变”改革、林卡经济、休闲采摘;卡孜村发展物业公司;康姆桑村搞飞地经济;懂村搞牦牛短期育肥。

  为推进产业发展,乡里创新开展“周例会+季度比拼”:每周一开展例会,各村报进展、解难题;每季度办“比拼交流”,分享经验、比进度。据了解,今年已办3次,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在要素支持上,卡孜乡整合涉农、集体经济资金,投资重点项目;邀请专家培训村民种青稞饲草、搞经营;用政策、补贴吸引大学生、务工人员返乡。托门村吉雄林卡变成今夏热点,万亩青稞、千亩油菜、百亩采摘成网红打卡点;卡孜村物业公司帮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要深化‘三资’管理,力争2025年底所有村集体经济破50万元!”乡党委书记张昆的话里,满是对未来的信心。从“糊涂账”到“明白账”,从“管理难”到“产业兴”,卡孜乡用“三资”整治实效,写下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