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点多,两辆运砖车悄然驶入日喀则市昂仁县卡嘎镇帕吾片区灾后重建工地。刚熄火,就碰上了施工晚归的通门村村民次仁顿珠等人。
“这砖好像不太对。”“是不是还没过养护期?”“不行,质量不达标,得向领导反映。”
几人立即赶往项目部,敲开了卡嘎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旦增南木加的板房门。
“砖质量不合格,全部退回。”经过仔细查验,旦增南木加带着次仁顿珠等人,果断将两车砖拦在了工地大门外。
夜色渐深,板房里的灯依然亮着——自包保干部进驻工地,群众心里踏实了许多。
从“电话遥控”到现场办公,办公桌搬到群众身边
今年5月,日喀则市昂仁县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为确保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昂仁县选派27名县级领导干部包保5个受灾乡镇,每人负责一个重点(难点)村,65名县直及乡镇干部每人包保一村,明确要求“包乡干部住乡、包村干部住村”。
卡嘎镇帕吾片区7个行政村原址自然灾害频发,经科学评估,最终确定在拉孜县查务乡那布西村国道旁实施整村重建。
项目启动后,两个施工标段、上百台机械和8个村的务工群众进场,各类矛盾随之而来:运输车队要求涨价、邻村机械争抢班次、砂石质量不达标、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帕吾片区属异地重建,工地距昂仁县城50公里。“光在办公室听汇报、打电话,就像隔层纸,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于是,卡嘎镇包保干部旦增南木加、米玛次仁等5人决定:把被褥搬进工地板房,24小时坚守一线。
这间小小的板房,既是卧室,也是办公室,成了包保干部在工地的“前线指挥部”。
“绝不能拖重建工作后腿,还要让村民通过以工代赈实现增收。”昂仁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玛次仁说,“我们驻守在这里,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面对面解决问题。”
从被动接访到主动下访,包保干部就在现场
驻场之后,包保干部练就了“火眼金睛”,总能第一时间察觉问题。
白天,趁施工间隙,他们与村民拉家常:干得顺不顺利?有没有人喝酒闹事?对工程质量满不满意?问题和苗头就在闲聊中浮现。
晚上工人下班后,才是包保干部真正的“上班时间”——谁家的装载机迟到了、哪些村的车队需要调班……最忙的一晚,他们从9点协调到凌晨3点,重新理顺机械排班,保障第二天的正常施工。
“群众少跑腿、干部多跑路。”工地成了“下访点”,苗头早发现、问题不过夜。“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是驻场办公的最大成效。”米玛次仁说,“协调问题、维护秩序、监督质量,事事关系群众利益,再琐碎也要耐心细心、用心用情。”三个月来,包保干部累计化解纠纷35起。
“干部就在现场,有事推门就能反映。”次仁顿珠说。之前有村民发现砂石质量有问题,向包保干部反映后,他们立即带领施工方和村民代表驱车90多公里实地取样、比对,最终改用多白乡的优质河沙,差价全部由施工方承担。
“眼见为实,我们心服口服!”次仁顿珠等人对包保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从质疑误解到赢得信任,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
黄昏时分,机器刚停,微信群里跳出一条视频:“看!他们工序不对,会出问题!”群里顿时哗然。布嘎村村委会主任旦塔上报后,旦增南木加立即核实,发现施工符合规范,只是村民不了解产生了误会。
他把大家聚在一起,诚恳地说:“把问题发到微信群里容易引起误会,以后有疑问可以直接找我们,我们一定及时处理。”
萨律村村民尼玛挠挠头说:“以前上报问题总担心你们不及时解决,现在知道该怎么办了。”
“之前有群众说板房里热,我不信。住进来第一晚就热得睡不着,这才明白什么叫‘感同身受’。”旦增南木加说,“我们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
干部脚下沾满泥土,群众心中沉淀信任。“有问题找包保干部”成了村民共识。布热村村民次旺旦增说:“以前对领导有点怕,这几个月相处下来,发现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办事又快又实在。”
“包保干部直接驻场,我们还是头一回见。”施工方、四川建悦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万豪感慨地说,“他们白天不打扰施工,晚上有事主动沟通,有问题找他们准没错。”
一张简易床、一间板房,搭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只有把床铺搬进工地,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把自己当群众,群众才会把我们当家人。”米玛次仁又开始了夜访,他身后的那盏灯,依然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