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西藏粮仓:风吹麦浪涌高原

2025-08-02 中国西藏新闻网

  1990年11月22日,《西藏日报》头版刊发消息《江孜县成为我区第一个粮油亿斤县》,文中写到,地处年楚河畔的江孜县,今年粮油又获丰收,总产超过1亿斤,成为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粮油亿斤县……他们根据江孜县情,制定了四个保证的政策……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在高原,这样歌颂青稞的歌谣和传说,数不胜数。

  然而,民主改革前,西藏农业生产水平严重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几乎为零,青稞等粮食产量极低。

  斗转星移,青稞地还是那片青稞地,但随着党和政府的大力投入、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里的青稞“变”了,变得更高产了。

  2025年6月16日,82岁的“江孜粮油过亿斤”一事的负责人、时任江孜县委常委、第一副县长、高级农艺师蒙绍潜,坐在地处成都市双流区的西藏干休所院内的大树下接受记者采访,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地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实现了从‘不够吃’到‘吃饱饭’再到‘吃好饭’的跨越,这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足以彪炳史册。‘江孜粮油过亿斤’就是党团结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

  走在田间,清风拂过的青稞穗正传递出新西藏的温暖。

  一粒青稞的新生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被誉为“粮食之母”,在西藏粮食作物面积、总产量占比中均达80%。

  民主改革前,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几乎占有全部土地和大部分牲畜、生产工具,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极端贫困和饥饿的死亡线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考虑到不为西藏增加负担,毛泽东主席在部署进藏工作时亲自制定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因此进藏部队到达拉萨后,开垦农田和创办农场便成了当务之急。

  1952年3月,时任中共西藏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慕生忠将军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奔赴拉萨河畔的荒滩,搭帐篷、埋炉灶,开荒生产。从开荒到播种历时3个多月,共开荒种地1500多亩,修筑水渠2500米左右,终于建成了工委机关的生产基地。

  1952年7月1日,西藏工委生产基地正式命名为“拉萨七一农业科学技术试验场”(简称“七一农场”),后来在“七一农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年秋天,农场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青稞亩产达到400多斤,比附近群众地里的青稞产量高3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七一农场”演变成为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原青稞良种,占西藏青稞品种的70%以上,为西藏农业生产进步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为提高产量,西藏的青稞品种大致经历了五次变革。”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王文峰介绍道。

  据他介绍,第一次变革是20世纪50—70年代,人们从西藏青稞地方品种中进行筛选提纯复壮,当时亩产量只有100公斤;第二次是20世纪70—80年代,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出了“藏青336”“喜马拉雅2号”青稞,田间技术开始普及;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推广了“藏青320”“冬青1号”“喜马拉雅19号”,冬青稞开始播种;第四次是21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推广“藏青2000”“喜马拉雅22号”“冬青18号”等品种;最新一次从2021年到现在,推广藏青“3000”“喜马拉雅23号”等品种,亩产量达到了300—400公斤。

  正值盛夏,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数十个品种的青稞郁郁葱葱,随风轻摆,有的已经被饱满的穗子压弯了腰。

  30多年前,蒙绍潜正是以这里孕育出的“藏青320”“藏青336”等良种为基础,实现了江孜县成为西藏第一个粮油亿斤县的壮举。

  2024年,西藏粮食产量更是突破110万吨。

  从田间地头饱满的穗粒,到农牧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新生”的青稞种正源源不断地结出惠泽万千百姓的“金穗子”。

  一次成功的试点

  1966年,与袁隆平师承同一个教授的青年蒙绍潜,从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来到西藏,并于1970年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工作。

  “那时的西藏农业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懂技术的干部极少,农业生产很少运用科技手段,良种普及率很低,浇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亩产量只能达到100公斤左右,西藏自产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干部群众的生活需求,只能从区外调运。”蒙绍潜说。

  在那个年代,身为国家干部、有定量口粮的蒙绍潜也经常饿肚子,吃野菜、下河捕鱼、吃掺有泥沙的青稞藏麦面馒头是常有的事,群众的日子就过得更苦了。

  于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让西藏人民吃饱饭,就成为蒙绍潜一生追求的目标。

  1980年,江孜县把东郊公社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试点公社,派蒙绍潜前去蹲点一年。蒙绍潜和工作组采取机耕机耙、适时播种、推广良种、科学用水、施用化肥、精细耕作等七项科学种田措施,给社队干部和作业组长们办培训班,为每家每户培训一名“科学种田明白人”,还到田间地头开展示范指导。到了年底,东郊公社粮油总产量在1979年101万斤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达到了203万斤,震惊了全县乃至整个日喀则地区。

  “那一年江孜县遇到灾情,全县公社都遭遇粮油减产,唯独我蹲点的公社大丰收,粮油产量反而翻番,县里为此还给公社奖励了一台拖拉机,群众都说,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是正确的增产途径。”时至今日,蒙绍潜说起此事,依然是记忆犹新。

  东郊公社试点的成功,证明了在西藏实现粮食丰收、让群众吃上饱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第二年,蒙绍潜就到日喀则地区农牧局工作,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光发热。

  一代代“农人”坚定前行

  198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解决西藏缺粮的问题,决定在江孜县试点,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亿斤粮油县。

  组织上找到时任日喀则地区农牧局第一副局长的蒙绍潜谈话,希望由他具体负责。

  “那时候已经有自治区主要领导点名要调我到自治区办公厅,我的妻子和两个小孩都在日喀则,所以当时也很犯难。”蒙绍潜说。

  但想到那些乡亲们,想到让群众吃饱饭的梦想,1987年7月,蒙绍潜毅然决定选择前往江孜,担任县委常委、第一副县长,承担起建成亿斤粮油县的重任。

  回到江孜,蒙绍潜立刻投入到走访调研当中,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写成《江孜建成亿斤粮油县的设想》,得到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肯定,并推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三个工作思路:继续巩固和深化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油产量。

  在当年东郊公社七项科学种田措施的基础上,他又扩展为“三三制”轮作倒茬制度、测土配方施肥、建成农技推广网络等十项措施,而且抓得更细、更加具体。

  “比如适时播种,我们根据海拔高度,把全县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制定出最适宜的播种期,要求必须在限期内完成播种任务,有效避免了早霜灾害。”蒙绍潜说。

  这三年里,蒙绍潜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全身心扑在了江孜县的田间地头。县里给他配了一辆专用摩托,他每天天刚亮就骑着出去,带领农技干部和乡镇干部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天黑才回来。

  蒙绍潜笑着说:“还好江孜县面积不大,不管去哪里,一天都能来回。”由于天天都在外面,他赶不上县机关食堂吃饭,便买来宽粉,煮一锅就可以吃两三天。三年时间,蒙绍潜的足迹踏遍了江孜县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块田地,也走进了干部群众的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三年,江孜县粮油总产量从1987年的7009万斤迅速增长到1990年的10135万斤,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创造了县域范围内连续增长的全国纪录,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县和自治区农业样板县。

  从1990年底开始,在自治区的安排下,全区各市地到江孜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以科学种田为核心的“江孜经验”迅速在全区推广开来,提高了全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粮油产量。自治区粮油总产量从1991年的58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102.93万吨,连续11年实现增产。

  蒙绍潜说:“2001年,全区总人口260万人,人均占有粮油达到791.77斤,其中青稞63.60万吨,人均占有青稞489斤,这样西藏就结束了千百年来缺粮的历史,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还能向周边省份出售,增加了群众收入,这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为西藏人民作出的应该载入史册的重大贡献。”

  1994年,蒙绍潜担任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农牧和农村工作。在他的主导下,日喀则地区粮油总产量由1994年的5.58亿斤增加到1999年的7.46亿斤,年均增长7.46%,粮油总产量占到全区48%,日喀则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粮仓”。

  2004年,蒙绍潜退休,回到成都定居至今。他在西藏工作36年,创造了“走到哪粮食增产到哪”的传奇,荣获了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等奖励。

  而西藏粮食增产的步伐仍在继续:截至2024年底,西藏一产总产值达361.9亿元,比1965年增长156倍,其中粮食、青稞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从1965年的29.1万吨增长到112.9万吨,青稞产量达到88.8万吨,呈现面积、产量、单产水平“三增”良好态势,“飞地种粮”“飞地种草”进一步确保了粮食安全。

  站在试验田里,新一代“农科人”王文峰逐一向笔者介绍不同青稞品种的具体差别以及适宜种植的区域。“在每年8个月的青稞种植期内,我们的科技服务队都会向群众提供蹲点式技术指导,确保粮食丰收。”他说。

  王文峰手捏穗子细细察看的神情,与照片上30多年前的蒙绍潜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