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走近高原白衣天使:用专业守护生命尊严

2025-05-12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索朗玉珍(左)与同事讨论科研内容。记者 王敏 摄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她是精准操控流程的“工程师”;在产房的啼哭声中,她是托起新生命的助产士;在血透机的低鸣里,他是呵护生命的“守夜人”……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手术室到产房,从急救台到透析床畔,记录三位护士忙碌的身影——索朗玉珍的24小时待命电话、赵粒泛旧的汉藏双语沟通手册、张大宏工具箱中磨出光泽的血管钳,这些浸透时光的物件,诉说着高原白衣天使们的坚守与付出。

  护士,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他们,用专业守护生命尊严,用仁心架设民族团结之桥,用创新助力高原医疗发展。

  手术室里的“流程管家”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的会议室里,一阵急切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正待开启的采访。“四楼的无影灯坏了,麻烦派人来修一下!”索朗玉珍接到手术室的求助电话后,迅速拨打电话协调维修。

  索朗玉珍是手术麻醉科的护士长,“我觉得我是‘无影灯下的流程工程师’——必须确保每台手术像精密的钟表般精准运转。”她笑着向记者形容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从青涩的“执行者”到成熟的“工程师”,索朗玉珍的蜕变之路,洒满了汗水、泪水与坚持。

  2014年,当她初任护士长时,业务和管理的双重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那时候,很迷茫,几乎天天哭。直到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护士长王惠珍的到来,我的压力才慢慢缓解。”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索朗玉珍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好在陆续有5批援藏人才来担任手术室的护士长,这很大程度上帮助索朗玉珍用管理思维理顺了工作流程、完善了排班机制、找到了科研方向……

  如今,索朗玉珍完成了从“配合好一台手术”到“带好一支队伍”的完美转身。她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3岁的36人团队,每天需要配合外科完成40余台手术。

  “今年是我穿上护士服的第17个年头。从穿上护士服的第一天起,无影灯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太阳。”索朗玉珍说,17年,6200多个日夜,她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懂得了手术室护士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生命的守望者。

  产房里迎接新生命的天使

  “妈妈,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医护人员!”9岁女儿的这句话,如温润的春雨,轻轻洒落在赵粒的心田,让她的眼眶微微湿润。赵粒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师,工作的这13年里,在产房这个充满希望与奇迹的地方,诠释着“艰辛”与“感动”的辩证法。

  2011年,初入职场的赵粒,在值班医生尼珍的鼓励下,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别怕!我在你旁边呢,我会指导你的!”尼珍的这句话,不仅缓解了她心中的紧张与恐惧,让她顺利完成了首例接生工作,更让她每次回忆起来都感觉心里暖暖的。

  现在的赵粒每年在产房里会迎接上百个新生命,见证着生命的奇迹。然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背后,也有不被患者家属理解的委屈时刻。“有一次夜班时,被患者家属吼了几句,加之早上换班又被批评,就觉得自己可委屈了,情绪没绷住,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赵粒回忆道,病房里的一个藏族奶奶看见了,拉住她的手,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她,赵粒感觉所有的委屈和疲惫瞬间都烟消云散了。

  “妇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身体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压力都很大。”赵粒告诉记者,加上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亏欠如沉重的大石,压在她的心头。但很多时候,患者一句真诚的“谢谢”,又激励她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谈及未来会不会因为艰辛而放弃这个工作时,赵粒停顿了几秒后坚定地说:“不放弃吧!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患者减轻分娩时的痛苦,见证生命的诞生,这就是我作为助产士的使命。”

  血透室的“沟通高手”

  工作日里,张大宏总会提前1小时到岗。作为自治区人民医院血透室的护士长,他要一一检查42台透析机的运行状态,核对200多名患者的透析方案。

  2005年从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毕业后,张大宏成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少有的男护士之一。“以前男护士很少,患者的认可度也低,我的很多同学都慢慢转行了。但我一直坚持,现在作为一名男护士很骄傲!”42岁的张大宏笑着说。

  从入职到现在,20年时间,张大宏见证了高原血透事业的发展历程。2008年,自治区人民医院仅有3台血透机,张大宏回忆起在病床旁抢救患者时的惊险时刻:“当时,一名患者因心衰陷入昏迷,经过紧急抢救后终于苏醒过来。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的价值。”现在,医院的血透室有25名护士、42台血透机,能为200多名患者服务。

  血透患者每周要接受3次、每次4小时的治疗,长期与机器为伴容易产生焦虑。张大宏自创了“三分钟沟通法”:每次穿刺前聊三句家常,让患者放松;穿刺时观察三秒表情,判断疼痛程度;穿刺后叮嘱三项注意事项,确保安全。

  2018年,自治区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西藏首个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面对学员基础不同的实际,张大宏把“教学课程+实操演练”相结合,将枯燥的护理理论编成顺口溜传授给学员。

  如今,基地已为全区培养47名专科护士,山南、那曲等地陆续建起血透室。张大宏说,他希望将血透服务延伸至县级医院,“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