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患者益西卓玛这几天来都很开心,她没出西藏,在拉萨配合完成了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妇科手术,治愈了身体。
为益西卓玛解愁的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郑莹教授,她在成都手术室内通过远程操作系统精确操控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手术室内的机器人机械臂顺利完成了手术。这是一场相隔2000多公里距离、跨越3000多米海拔的手术,但远程操控网络延迟仅为40毫秒!
高高兴兴解愁的不仅仅是益西卓玛。2024年,西藏医疗卫生领域民生实事工作亮点纷呈,人民群众获得了可感可及的幸福。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果显著
“组团式”援藏医护人员大力开展包虫病科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指导当地医院开展肝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到20%提升至82.1%;
深入拉萨市尼木县等地,筛查2000余例大骨节病患者,开展关节置换手术120余例;
在阿里地区日土县、噶尔县、普兰县等地筛查3315名儿童,并对11名先心病患儿进行免费手术治疗……
“一个3岁的孩子上唇破了,血止不住,当地医院查不出来是什么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侯新琳回忆起刚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援藏时遇到的情况说,“后来,‘组团式’援藏专家很快确诊是血友病。这次的诊断也是西藏首次诊断出这个疾病!”现在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诊治中心,所有在西藏的血友病孩子都能得到最规范、有效、系统且长期的优质医疗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目前,西藏已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布局较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成倍数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5岁。
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各援藏省市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上持续发力、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增“血液病专科门诊”、解决长期聘用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西藏“寻求远程医疗帮扶+培养本地医护人才”两条腿走路,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西藏每一个乡镇卫生院,能够实现复杂巨大颅内动脉瘤、儿童白血病等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伤等20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头痛脑热等常见的小病能够就地解决。
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受援之前只有少数人具备医师资格,连血常规检测、阑尾炎手术都难以开展。“经过持续受援后,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已经成功培养出12名本地医护人才,能够开展肝脾破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内镜下等手术,县外转诊率大幅度下降。”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珞介绍说。
据了解,近5年来,西藏的患者外转率下降12个百分点。
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谢谢您,您辛苦了!”“不辛苦,手术很成功,扎西德勒!”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手术室外面,来自那曲市尼玛县的患儿尼玛托珠的父母手捧洁白的哈达、眼含热泪向主刀医生表达谢意。
16岁的尼玛托珠和14岁的洛达是亲兄弟,来自那曲市尼玛县。在一次先心病筛查中,哥哥被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弟弟被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下隔膜并轻度狭窄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不幸中的万幸,尼玛托珠兄弟俩具有手术指征,得到免费根治手术的机会。
“我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前几年,给姐姐治病花了不少钱。”尼玛托珠激动地说,“我们兄弟多亏得到免费手术的机会,不然巨额的手术费会压垮我们整个家庭。感恩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兜底,感谢帮助我们的医护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
据了解,西藏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为罹患38种大病的贫困患者提供规范化集中治疗,为慢病贫困患者提供基本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服务,为重病贫困患者提供兜底保障,有力保障西藏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基层所盼。
一张张幸福笑脸的背后,是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有声。医疗卫生领域民生实事改善永远在路上,西藏在这条道路上正奋力书写时代的健康答卷,始终践行心系百姓健康的民生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