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用对讲机织起长江源的“保护网”

2024-10-31 光明网-《光明日报》

  10月下旬,西藏那曲市安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北区域,温度已降至-10℃左右。“这是我今年第4次去‘长江源’巡护,看天气像是要下雪。”清晨6点,年近70岁的才嘎身穿印着“玛曲乡长江源党员对讲机志愿队”字样的冲锋衣外套,准时与记者在玛曲乡政府大院碰头。万籁俱寂,满天星斗,越野车出发了。

  没多会儿,记者的手机便没了信号。才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从1968年至今,才嘎一直是罗台村的村医,他经常步行或骑马,穿梭在玛曲乡广袤的牧区,给牧民们送医送药。他还有一个身份: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首任队长。他说,志愿服务队由当地牧民群众志愿组成。可他最看重的还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我1992年入党,有32年党龄了!”

  1977年,他作为向导,和某地质队一起参加了为期40天的勘测和拍摄工作。第一次走进长江源头,亲眼见到山河之壮美、生态之脆弱。此后,他便用业余时间沿线巡逻、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早年骑马往返要五六天,天黑了就借宿在牧民家里。后来是骑摩托车,再后来有了皮卡车、越野车,起早贪黑的话可以当天往返。2016年,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后,每个月要进行5到6次巡逻,每次40多公里。“这里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保护至关重要!”才嘎说。

  才嘎和队员们一起,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的野生动物,劝返私闯保护区的游客,阻止人为破坏环境,用双脚一步步丈量长江源头的冰川和河流。冬天,队员们多乘坐皮卡车出行巡护,要承受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和风雪;天暖时,又随时可能遇到洪水。

  在2023年7月的一次巡护途中,才嘎的车辆突遇涨水,深陷河道。他坚持先救援其他队员,结果自己没能及时撤离,被困车上。队员们通过对讲机,接力向外传递消息,等待专业救援。湍急的河流中,车辆摇摇欲坠,才嘎只能爬上车顶,被困了14个小时。第二天清早获救时,他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广袤的无人区,手机时常没有信号,对讲机成了队员们最重要、最可靠的通信工具。在沿途的各个重要点位,包括牧民们的游牧点,队员们靠对讲机拉起了一张“大网”。遇到情况,就靠对讲机接力传递信息。

  前不久,才嘎和队员们正常巡护时,对讲机内突然传来了呼叫:“大家注意,有一台进入保护区的车辆,车上人员严重高反,上吐下泻……”通过对讲机持续沟通位置,队员们最终在一处小河旁的草地上发现了这台无证的越野车。当了一辈子村医的才嘎,治疗高反很是拿手,他用随身携带的药品,紧急给游客治疗,同时用对讲机呼唤其他队员前来救援。最终,脱离生命危险的游客被带到乡里的野生动物保护站做进一步观察。

  “每年都有很多自驾游客慕名而来,但这种行为对长江源头生态的破坏无法估量,我们尽可能对其阻拦并劝返。”才嘎说,这几年,环保志愿队的成员越来越多,他的儿子、孙子也加入其中,一台台对讲机编织的环保防护网也越来越密。

  如今,才嘎已是玛曲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长江源牧民党员对讲机服务站的副站长。在他的带动下,全乡300余名党员干部自发加入服务站,开展送学、送政策、送信息、送通知、送服务等活动,将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牧区群众。

  在无人区行驶近5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海拔5300米的格拉丹东雪山脚下。站在刻有“长江源”“长江第一滴水”字样的石碑前,才嘎遥望着对面的冰川:“和我第一次来时相比,冰川的位置后退了不少。不过这些年,后退的速度已经明显放慢了。”对于长江源的一草一木,他如数家珍。

  返回的途中,狂风大雪不期而至,天色渐暗,道路湿滑、车行很慢,加上渐渐袭来的高反,记者有些昏昏欲睡。突然,才嘎兴奋道:“快看,前面有两只藏原羚!”记者连忙摇下车窗,远处,两只黄色的“精灵”在追逐嬉闹。才嘎用对讲机向前方游牧点上的队员通知藏原羚的活动情况……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一旦遇到动物受伤,队员们会为它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才嘎告诉记者,现如今,巡护时经常会遇到棕熊、岩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这是生态变好的证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