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古道新风

四百份“英雄帖”引来超六百名专家学者,夏繁高地引力何在?

2025-08-04 四川日报

  7月底的四川,成都平原水稻正抽穗扬花,川西高原油菜花金黄灿烂。本属不同季节的两种作物,却在同一时间开花。对农业科学家来说,这不仅是特殊的风景,更意味着作物育种的宝贵资源。近日,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数百名农业科学家齐聚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在此举行。

  “超出预期,原本计划发出400份‘英雄帖’,最后来了6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看着人潮涌动的会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直呼“没想到”。是什么吸引这么多科学家齐聚这里?

  补齐短板

  为喜凉作物建夏繁基地

  孔龙村有一个品种繁育基地,目前基地层层梯田里,油菜、马铃薯、冷季蔬菜、饲草等育种材料生机勃勃。为何要在这里建一个品种繁育基地?

  选育一个优质农作物品种,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何按下育种“快进键”?科学家们想到,冬天把水稻、玉米等喜热的作物放在温光条件好的区域培育,一年就能收获两季。这种被称为“加代繁育”的方式,可大大加快品种选育进程。于是,海南便成了全国各地育种家的南繁基地。但是,对喜凉的小春作物,如小麦、马铃薯、十字花科类蔬菜等,还没有形成集中的繁育基地,急需一个全国性夏繁基地。

  马尔康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多年来,省内育种家在这里选育出不少突破性优质新品种。为给育种家建立一个稳定的“夏繁之家”,让育种不再“打游击”,2023年省农业科学院联合阿坝州和马尔康市启动夏繁高地建设,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发展格局。

  去年4月,夏繁高地(马尔康)首次开园。随着种业园区、农耕文化博览馆、实验大楼、专家大楼、大会会址等陆续建成,20余个专家团队扎根于此,300余个新品系陆续种下,一个与南繁基地遥相呼应的夏繁高地逐渐成形。

  多方建言

  抓住机遇发展农旅融合

  这个为全国育种家打造的夏繁高地,有足够的吸引力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是第一次来到夏繁高地。“过去几十年,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能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就是南繁。在马尔康建立夏繁高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新看中了夏繁高地适合蚕豆、豌豆等冷季豆育种。“我们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食用豆育种基地,利用马尔康的生态条件,选育出更具广适性的新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主要从事田菁等饲草品种的选育研究。她说,田菁耐湿热,但不耐寒。如果把田菁的育种材料放在夏繁高地选育,对这个优质饲草品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计划明年把育种材料引入马尔康。”

  尽管科学家们看好夏繁高地,但也提出更多期待。“海南三亚抓住南繁基地的机遇发展起农旅融合产业。马尔康也有特色旅游资源,在打造夏繁高地的同时发展农旅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陈温福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汉中和曹晓风一致认为,夏繁高地不只用来做品种繁育加代,还要用来选育适合高海拔山区气候的农作物品种。“既要建成夏繁高地,也要建设成为四川西部育种基地。”王汉中建议。

  “夏繁高地还有很多计划。”刘永红说,例如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运营机制,让科学家安心科研、参与企业收获效益、农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我们还将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基地管理效率。此外,这里不能只有科学家,我们还要培育与基地发展建设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和基地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