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大部分区域已被春天覆盖,从海拔超过4500米的沱沱河气象站向远处望去,天地依旧苍茫。这个始建于1956年的气象站,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有正式业务运行的探空气象站。从这里获得的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气象变化至关重要。
这里是长江源头,地势高寒、空气稀薄,全年冰冻期超过300天……在青草生长都困难的“生命禁区”,中国气象工作者在将近70年的岁月中从未间断对这个“高原小站”的坚守,填补了人类气象观测视野盲区。
“追风”的人
凌晨4点25分,记者坐上了青藏铁路从格尔木市至沱沱河站的列车,车厢全程弥散式供氧。不知不觉,车窗外的海拔从2800多米升至4500多米。一下车,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一一显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28岁的沱沱河气象站工作人员石铠豪每天早晚都要拖着一个直径2米的氢气球迎风奔跑。
沱沱河气象站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初春时节,气象站内依旧寒风刺骨。石铠豪来到氢气球灌装工作间,在同事帮助下,为气球灌满氢气,随后,将测量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数据的传感器挂在气球底部。
早晚两次,在不到6分钟的时间内,他需要将气球成功放到空中。“每天我最担心的事是气象数据无法上传到气象信息中心,这就意味着这一天长江正源的气象数据是空白的。”石铠豪说。
在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60%的高海拔地区,放飞气球的工作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冬春季节最大风速达到每秒17米,石铠豪需要先奔跑然后托举,一不小心就会狠狠地摔倒在风中。除了高空气象探测,他还要和同事们奔赴野外进行冻土、气温、生态等气象观测工作。
3月21日,气象站工作人员潘辉东在进行日常监测。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沱沱河气象站是国家气象站网中重要的测报研究站、全球资料交换站。气象站站长苗培林介绍,从这里获取的气象观测数据资料极为重要,不仅为牧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气象情报和灾情服务,而且对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全球天气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了解,在2024年汛期,沱沱河气象站通过密切监测气象数据,逐小时向唐古拉镇政府通报降水信息,成功规避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石铠豪的家在格尔木市,由于工作任务重,也为了尽量减少在不同海拔间“穿梭”对身体的伤害,他需要在站上工作40至60天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汉堡和烧烤,然后睡个好觉。”这个“90后”大男孩说。
坚守的日子
沱沱河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3摄氏度,最低气温曾突破零下45摄氏度。54岁的王胜仓现在是格尔木气象局观测中心主任,他1993年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沱沱河气象站工作——从22岁到34岁,最宝贵的青春在“苦寒之地”度过。最长的时候,他在站上连续工作了18个月。
那时青藏铁路还没有开通,每次从格尔木市到沱沱河,王胜仓和同事们都需要搭乘青藏公路上的货车。有时遇到大雪或堵车,路上要花2天的时间。青藏公路沿线物资补给困难,土豆和白菜等易储存的食物便成为他们的饮食标配。
“那时,从长江一号邮局发出的一月一封的家书成为我精神的慰藉。”王胜仓说。
今年49岁的格尔木气象局工作人员高三星保也曾在沱沱河气象站工作了11年。回望艰苦的岁月,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个除夕夜。那天站里的工作人员从十几公里外的河里凿冰取水,用有些苦涩的水煮了饺子。大家提着卡式录音机在寒风刺骨的河面上跳起舞,迎接新年的到来。
如今的沱沱河气象站有9名工作人员。36岁的苗培林有两个孩子,一个1岁,一个5岁,长期在外的工作让他和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过,这位年轻的站长却要事无巨细地照顾其他工作人员。
3月21日,气象站工作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沱沱河一年只有两季,就是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很多年轻人来这里不适应,常年与孤独为伴。工作一段时间,当我们回到车水马龙的城市,看到来往的汽车,我们甚至不敢过马路。”苗培林说。
这里这么苦,为什么要坚守?格尔木市气象局局长张成祥说:“气象数据需要连续性、代表性和准确性,我们监测的数据不仅成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有力例证,也为高原冻土研究,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自沱沱河气象站的数据显示,近30年较1971-2000年的30年相比,沱沱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年降水量增加13.8%,沙尘暴日数从年均11.1天降至年均5天。
与北斗“对话”
从活动板房到瓦房,从瓦房到富氧环境,从围着暖炉取暖到电暖,从油灯到电灯,从单边电台到5G网络……如今,沱沱河气象站在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这是3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沱沱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2023年,沱沱河气象站大气探测开启了与北斗“对话”的时代。新型北斗导航探空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可实时获取探空气球上升段、平漂段及下降段秒级探空观测资料,有效增强气象探空垂直观测能力,可大幅度提升防灾减灾气象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提供科技支撑。
张成祥说,经过多年发展,气象站各类设备电子集成度,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气象站有了一块种满绿植的富氧工作区,如今每个职工宿舍还配备了供氧装置。
而更让人有幸福感的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铁路不仅为气象站带来了丰富补给,而且让沱沱河气象站工作人员不再“难见爹和娘”。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喜欢唱起一首名为《小草》的歌。而在唐古拉山上,正生长着一种叫邦达草的植物,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像高原气象人一样坚韧。
策划:卫铁民 刘畅
记者:李琳海 王金金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青海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