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籽籽同心

湘江之诺 雪域回响——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三年工作纪实

2025-07-15 株洲新闻网

  又是一年7月,雅砻大地万物葱茏,一派生机。

  三年前的7月,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简称“株洲援藏队”)挥别湘江碧水,奔赴雪域之巅的“第二故乡”——西藏自治山南市扎囊县。这是跨越千山万水的远征,更是持续三十载的接力!

  三年奋战,初心如炬!

  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殷殷嘱托,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钢铁意志,践行“扎根边疆,株梦高原”的庄严承诺。

  他们,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将“扎囊所需”与“株洲所能”精准对接,坚持“长短期结合、传帮带并举”,推动扎囊经济社会核心指标稳居山南十二区县前列。

  湘江之诺,在雪域高原绽放光芒!


纪念援藏三十周年文化交流演出

  共织“同心圆”

  “两地早已亲如一家”

  2024年5月13日夜,株洲神农湖畔,掌声如潮。扎囊艺术团跨越3500公里,将雪域非遗瑰宝《黑白氆氇》《卓舞》带到湘江之滨。一场高原风与湖湘韵的深情对话,在此璀璨绽放。

  舞台上,《黑白氆氇》舞姿翩跹,让株洲市民深深陶醉;舞台下,氆氇这张扎囊文化名片,更是俘获了无数人的心。

  氆氇,是藏族的一种羊毛织品,扎囊被誉为“氆氇之乡”。为了将这种独特魅力推向更广阔天地,株洲援藏队联手本土品牌“素白服饰”,连续两年亮相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以创新设计激活藏族元素,奋力织就氆氇的“国际梦”。

  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株洲干部用初心回答“援藏三问”,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资源精准滴灌于民族“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

  他们深入调研,创新性擘画“三交”“十个一批”计划(涵盖智力援助、挂职跟岗、专题培训、就业援助、国情教育等内容),累计组织75批次近千人互访交流,架起一座座连心桥。这份交融,更深深扎根在田野乡间——株洲精选5个先进村,与扎囊5个产业相近村精准“结对”,互学互鉴发展良方。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首创“小短援”援藏模式,三年间选派20名招商、文旅等领域专家精准驰援,如“及时雨”般满足了扎囊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创新性开展“藏医入湘”活动,邀请知名老藏医赴株洲医院坐诊,把雪域高原的传统藏医文化和技术引入湖湘大地。

  这种“长短结合”的立体帮扶模式,恰如藏族谚语中“茶与盐巴”的相融共生,既构成了新时代对口支援的“株洲辩证法”,更诠释了株扎“一家亲”的深情厚谊。2023年9月,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实地考察时感慨:“两地干部群众早已亲如一家!”

  深情耕耘,硕果盈枝。株洲援藏队深化“三交”的举措,赢得新华社专题点赞。2024年4月,株洲援藏队荣膺“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崛起“扎囊造”

  “能在家乡工作真好”

  盛夏高原,澄澈如洗。

  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的银色厂房,傲立骄阳之下,熠熠生辉。作为西藏首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清洁能源装备基地,这里每一天的产线轰鸣,都在奏响高原之上的现代工业强音。


中车株洲所(西藏)分公司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

  2024年8月一期投产以来,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高原明珠”项目,迅速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的致富平台:签订合同7.1亿元,实现产值0.69亿元,直接带动20多名本地群众就业。

  “能在家乡工作真好,放假还能回家看父母。”设备检验员次仁卓嘎的甜蜜微笑,印证了产业援藏带来的真切改变。

  产业援藏,一头连着三湘深情,一头系着高原未来。

  株洲援藏队俯身扎囊大地,足迹遍及62个村庄、收获问卷3000多份,最终凝练成“2+1+1”产业蓝图。三年耕耘,硕果盈枝:成功引入中车株洲所、帕隆藏布等十余家企业,协议投资额超20亿元。

  视线北移,雅江之畔生机盎然。

  原是一片贫瘠沙地的扎囊县阿扎乡,如今已变成绿油油的有机蔬果“聚宝盆”。绿之源、戈壁田园等企业共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成功跻身供港澳蔬菜基地。纳兰生态的高原菜籽油、域香食品的西藏首家青稞豆腐、珍藏农业的“藏品入湘、湘品进藏”工程,孕育了“湘赢辣椒”“雪域圣果”等一批高原特色品牌,携手推动扎囊传统农牧业“破茧成蝶”。


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帕隆藏布公司运营的西藏首个国家级沙漠公园——扎囊沙丘艺术公园,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短时间内,就成为西藏爆火的“网红”打卡地。时间空余,还可以转转周围的桑耶寺、西普休闲农业、桑普村,这个农文旅融合示范圈已成为当地的产业“新引擎”。

  一二三产业“你追我赶”“争奇斗艳”,释放出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托起“幸福梦”

  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安吉拉(藏语‘尊敬的医生’),我的手腕能转经了!”牧民扎西康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虔诚地转动珍藏的经筒。

  这个简单的动作,凝聚着株洲援藏医疗队的深情付出——他们不仅成功实施了填补扎囊县创伤骨科技术空白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更通过创新的“1+N”导师制,让株洲专家与42名本地医护骨干结成“成长共同体”,实现“培养一批骨干、带动一个学科”。

  藏族同胞的健康,牵动着大家的心。株洲援藏队用心编织立体医疗网:投入4000万元升级县医院智慧病房,完成16所村级卫生室改扩建;首创“株扎医保直通车”,让藏族同胞在株就医可即时结算;与株洲市中心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通过“云万里”远程诊疗平台联通株洲名医。

  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三年来,扎囊县医院门诊量增长135%,复杂手术本地实施率从不足15%跃升至52%,县域就诊率突破75%,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县,大病有‘医靠’”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株洲援藏队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心用情用力托起“幸福梦”。三年来,在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投资9996万元,建设民生项目18个。

  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教育援藏的种子破土萌芽。2024年秋,40名扎囊少年走进株洲景炎中学“代培班”,在编程与诗词中打开新视界。扎囊同步焕新的16所村级学校、4对结对幼儿园,如同格桑花般在雅砻河谷绽放,托起“智志双扶”的希望之光。


柔性援藏干部人才合影

  就业创业的“幸福花海”同样绚烂。株洲援藏队创新构建“四全”就业帮扶体系,通过“一对一”精准护航,帮助192名扎囊青年走出高原、实现梦想。同时,精心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工程,让农牧民既端稳“生态碗”,又吃上“文化饭”——2024年,扎囊县旅游收入实现150%的跨越式增长,神山圣水真正成了金山银水。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

  当湘江碧水润泽雪域,当湖湘精神照亮高原,株洲援藏干部用初心浇灌的“湘江之诺”,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回响”——是T台上的高原色,是产业园的轰鸣声,是手术室的无影灯,更是老阿妈手中那碗酥油茶,倒映着株扎一家亲的温暖笑颜。

  雅砻江水奔流不息,援藏薪火代代相传。在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壮阔征程上,株洲援藏队书写的不仅是三年的支援故事,更是一部跨越山海的深情史诗,一首历久弥新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