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的褶皱地带,川、甘、青三省交界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乡村正书写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生动叙事。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尼巴镇尼巴村百年藏寨的雾霭,酥油茶沸腾的轻响打破达麦乡当应道村畔熊猫沟的沉寂,木耳镇博峪村土司衙门旧址屋檐下的游客往来不息,茶马互市的烟火气息在甘加镇八角村八角古城依稀可感。在甘南,时间以青稞生长的速度流淌——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如今这片被历史丈量过的土地,以其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风采,正在用文旅融合的“金钥匙”开启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夏河县甘加镇八角村:古城遗址与藏乡新韵
初春的阳光并未使刮过甘加秘境的寒风稍显温和,却在八角古城的大小民宿里漾开融融的暖意。夏河县甘加镇,春草还未兴起的甘加滩此时绿意全无。滩涂偏东,央曲河与央拉河汇流东北岸的台地上,距县城约37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外形呈十字、外廓状如八角的千年古城——“八角城”(藏文史称“雍仲卡尔”),城池周长2193.4米、城内占地约300亩,壕沟纵横、八角呼应,矩形的城池框架自成体系,历史上曾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道和茶马古道上的一处重要据点。
时过境迁,八角古城历史上茶马互市、市列珠玑的烟火气息,依稀可感。站在观景台远眺古城,至今可见四方合围的古城墙呈“十”字型分布,城周围的平地、丘陵、台地上,还保留有不少古代弃耕的梯田,有些梯田一直修到山顶。城西是辽阔无垠的甘加草原,城北是连绵10余里的白石崖矗壁,白石崖洞遗址、白石崖寺隐匿其间。视线回收,甘加藏羊、安多牦牛星点分布。壁立千仞与辽阔草原相应,历史遗迹、民间传说与文化精粹沉淀汇聚此处,让甘加秘境成为吸引四海宾朋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
图为远眺八角古城 摄影:李一凡
如今的八角古城,行政级别为村,仍保留了原始村落的基本面貌。近年来,随着夏河县乡村振兴的步伐,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十百千万”工程等重大项目,群众踊跃转产发展旅游服务行业,村民开办的50多户大小民宿在古城中扎根,自家生意越发红火,一幅恬静和谐的乡村图景在甘加大地徐徐铺开。
村口转过两道弯后,是道吉才让的家。他是村里最早一批开办民宿的村民,从2021年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时间,通过线上可以预订房间,一年的收入稳定在4-5万元。道吉才让家一共四口人,据儿子周加才让表示,他和妹妹分别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夏河县藏族中学读书,平时在外读书不常回家,民宿都是由父母在打理。“政府对村民开办民宿有资金扶持,让我们对未来的日子更加充满了信心。”道吉才让说道。
图为甘南当地美食“尕而孔”和藏包子 摄影:李一凡
同村村民才老的民宿则在更高的山坡处。他的“八角一号民宿藏家乐”是2022年注册开办的,精致的藏式特色装潢和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让游客的居住体验更加舒适满意。除了提供住宿,这家民宿还兼制作尕而孔(甘南当地特色美食,将盛肉汤的碗上覆盖一层薄面皮后蒸制而成)、藤麻米饭、藏包子等特色风味藏餐,都是由老两口亲自下厨烹饪。临近藏历新年,房间内大小玻璃窗上都贴有精美的藏式特色窗花,让温暖如春、窗明几净的民宿显得更加喜气洋洋。据才老介绍,旅游旺季时夫妻二人忙不过来,旅游淡季时便种地放羊,忙中有闲,日子过得平淡舒适。未来,他计划着加盖扩建二楼的房间,“期待更多游客光顾,感受八角古城的独特魅力。”
一座八角古城,历史与新生在这里交汇。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凭借智慧和勤劳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创造出劳动的果实,这个过程叫做幸福。
图为甘加草原掠影 摄影:李一凡
达麦乡当应道村:藏乡田园的诗意栖居
从夏河县沿高速一路开车过去,便来到了距离县城15公里处、紧邻省道312线的达麦乡当应道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型村庄,有林地、草场1000余亩,耕地192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6%,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一夜风雪后,平均海拔2930米的村庄被素白包裹,唯有以松柏枝点燃的桑烟爬过院墙,又迅速消融在冷空气中,与屋内酥油茶沸腾的热气形成鲜明对比。在村口,我们见到了现年将近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加考。据他介绍,全村农牧户53户240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开设藏家乐、经营民宿、种养殖等方面。加考的人生充满故事,他常笑着说自己“跑过不少地方”:二十来岁的时候在拉萨呆过,快四十岁时跑去尼泊尔做买卖,后来为了孩子上学回到家乡。2013年大伙儿选他做村党支部书记,之后便彻底在村里扎下根来。
谈到村经济发展的显著变化,民宿产业、集体经济纷纷蓄能,加考显得非常自豪。近几年,当应道村以“体验藏族文化,感受藏乡生活”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藏式风情的民宿。村党支部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游客线上预订。除了提供住宿服务,民宿还推出藏族美食品鉴活动,游客可体验酥油茶、青稞饼、藏式火锅等特色餐饮,领略藏文化风采,延长游玩时间,提升村民经济收益。“村里现在办民宿,最好的一家挣了20多万,最普通的也赚了3万多。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村后面的旅游山庄可以举行小型婚礼,还有种植草药、羊肚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考掷地有声地说道。
图为甘南州乡村民宿内景,装潢富有浓郁的藏式风格 供图:云次力
图为村民正在制作糌粑 供图:云次力
从“种庄稼”到“种风景”,从“靠天吃饭”到“以绿生金”,从“土房子”到“网红民宿”,当应道村的每一次蜕变都在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如今,村庄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家家户户通电通水,清洁能源(燃气、无烟煤)取代传统灶火;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山水达麦·乡愁村寨”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卓尼县尼巴镇尼巴村:百年藏寨的时光印记
车辆驶过迭山山系之间、高山峡谷之中的迭部县,越过重峦叠嶂,便来到了卓尼县境内的一座百年传统古村落——尼巴镇尼巴村。坐落于车巴沟腹地的尼巴古村,以其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和颇具匠心的建筑智慧令人称奇。村寨坐北朝南,阳光充沛,四周山峦构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奔流的车巴河穿村而过,将村落天然地分成传统古寨“苫子房”和藏式新居两部分。
图为清澈奔涌的车巴河穿过尼巴村 供图:云次力
这里的藏式古民居“苫子房”暗藏玄机,“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建造法则堪称绝妙:通常有五大两小的七间主房,又将其中三间主房明屋的檐顶部分修得略高出70厘米,从后柱到檐柱依次抬高,房屋整体呈现抬头望远的悠然气度,故称为“抬头苫子”。厚实的夯土墙筑成房屋外壁、房顶,屋内用精美的柏木或松木雕花板墙作以装饰,房顶上方开有2-3个天窗,确保阳光可以穿透房间。这种土木兼用的房屋构造,既能在炎炎夏日保证穿堂风流过屋内,又能在寒冷的高原冬天锁住温暖,充分诠释了当地群众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屋外,悬空栈道将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聚落交织在一起,不仅有效扩大了生活面积,而且成为联结邻里友谊的“空中廊道”——顺着栈道和每家的独木梯,从一家到另一家,可以一直走到半山坡最高处的人家。铺晒粮食的桅杆层层叠叠架在一起,见证着这片沃土丰收的喜悦。
图为尼巴村藏式古民居“苫子房” 供图:云次力
时光流逝,户户相连的紧凑生活格局让民风淳朴的生活、乡邻融洽的情谊延续至今,潜心生活、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也让村里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据悉,尼巴的长寿老人比率高达31.83/10万,超出我国长寿地区标准的4倍之多。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再加上宜居安宁的生活环境、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等多种因素,使得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健康的体魄,故尼巴村也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神奇尼巴”“长寿村”。
路的畅通,加快了车巴沟深处的尼巴村寨乡村振兴的脚步。绵延一百多公里的江迭公路百里风情线,有四十多公里在尼巴辖区。穿行于G248国道途经尼巴镇,翻越光盖山垭口,终点抵达迭部县扎尕那景区,自低海拔的灌木丛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荒原冰川的垂直景观,尽收眼底。依托自然与人文底蕴,尼巴村将百年藏寨转型为生态旅游地:新盖的藏式民宿依山势而建,毛毡帐篷落成于草甸间,游客既能感受藏文化魅力,又能在纯净风光中静享自然。
如今,随着尼巴村旅游标杆村的建设,“苫子房”山坡上沿原来的村道修建了新式步行栈道和观景台,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度假村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这座百年传统古村落正因文旅融合而焕发新的生机。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红色沃土再展新姿
“博峪村寨,乾晖坤灵。长河环绕,青山簇拥。啾啾鸟语,呦呦鹿鸣。……博峪事变,土司罹难,同仇敌忾,藏兵奋勇,严惩叛匪,民族安宁。……”一首《博峪赋》,浓缩了博峪村生态天成、历史绵长的乡村风貌。
博峪行政村,位于卓尼县城东南部5公里处,下辖博峪、力赛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92户827人。博峪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回溯卓尼的红色篇章,马背上的革命烽火和藏家儿女的赤胆忠心犹在眼前。卓尼土司自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始祖些地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至1950年卓尼改为甘肃省直辖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止,曾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沿袭土司二十代,历时532年。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修复栈道,开仓供粮,接济处于最艰难阶段的北上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卓尼这片红色沃土正以蓬勃之姿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新高地。
图为博峪村广场前的主题雕塑 摄影:李一凡
欲引游人至,先净碧水青山。走进博峪,民居规划有序,村道干净无尘,房前屋后无杂物,休闲场地无垃圾,文明新风吹遍村庄的每个角落。近年来,博峪村陆续打造了土司文化广场、党建广场、文娱休闲场地等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了更为舒适自在的旅行体验。
走过一侧筑有民族团结“石榴籽”主题铜制壁画的巷道,斜对角便是杨全德自家经营的“央宗藏家乐”藏餐馆。小院修葺完善、干净敞亮,装潢富有藏式审美风格。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备菜,男主人去村头乡邻家帮忙办白事去了,过了好一阵才姗姗来迟。
杨全德家有六口人,两个孩子在兰州读大学,父母年纪见长但身体硬朗。二人在本地经营这家夫妻店,店面兼顾餐饮服务与8间民宿客房,一年收入大概有十几万,尤其是6-9月份的旅游旺季,盈利更为丰厚。随手拿起一份菜单,菜品琳琅满目,热炒、冷盘、面点等各种精品菜肴将近90种。据餐馆老板介绍,这些都是妻子一手烹制,她已有十多年的厨艺经验,擅长本地风味和川菜,烧起菜来得心应手,游客常对饭菜的口味赞不绝口。
进门右边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荣誉奖状、证书,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绶带。杨全德家庭2017年荣获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2022年荣获木耳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家庭。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光阴,妻贤夫安、家庭和睦、邻里友爱,将“家和万事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酿成醇正家风,代代相传。诚信为本的待客之道,也让餐馆里的每一道菜肴都盛满家风传承的诚意,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特色美味,更能体悟到蕴含其中朴素真诚的经营智慧。
图为博峪村民族团结主题铜制壁画 摄影:李一凡
如今的博峪村,采取“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打生态牌、吃旅游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暮春时节的博峪,炊烟与山岚交叠,宽阔的石板路连缀起红色记忆与乡愁。
结语
高原春光好,乡野有新篇。
近年来,甘南州依托“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立足不同村落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乡土文化,将散落在4.5万平方公里绿水青山间的特色村落串珠成链,推动甘南乡村文旅向更深层次融合、更广范围延伸、更高质量发展。以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州为目标,全州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7个;在甘肃省率先推进农村“八改”工程,覆盖全州9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生态文明村2341个,覆盖全州88%的自然村。截至2024年,全州建成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706个,培育民宿和农牧家乐3000余家。“大河上源·天籁甘南”正在成为西北多彩民族文化体验区的闪耀标杆。
从保存完好的百年藏寨到生机盎然的田园综合体,从秀美多姿的甘加秘境到红色信仰之地,时光印记与现代活力在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完美交融、和谐共生,铺展出九色甘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乡村图景。(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