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主题“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深刻揭示了网络安全与人民生活、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法治无疑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关键利刃。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主权的新疆域、经济发展的新战场、民众生活的新生活场,从日常的购物、社交,到工作中的信息传输、业务开展,再到政务服务的线上运行,网络无处不在。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也日益增大。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风险,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法治的力量不可或缺。
法治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为网络空间划定了清晰的安全底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基础,我国构建起覆盖网络运行、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设施防护的“法律矩阵”,从制度层面破解了网络安全“无人负责、无法可依”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聚焦数据安全,确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等制度,对国家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规范跨境数据流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能有效防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保障能源、交通、金融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正常运转,维护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的发布,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精准处置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安全治理有章可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个人对其信息充分的决定权,确立的“知情同意”原则,为民众筑起了抵御信息滥用的“防火墙”。
法治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明确的法律责任,还有与之对应的惩戒措施,让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代价”。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据相关法律,对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民众深恶痛绝的网络诈骗,执法机关依法加大对网络诈骗团伙的打击力度,还对为诈骗提供技术支持、支付结算、广告推广的“帮凶”追责,斩断黑灰产业链,为受害者挽回经济损失。在涵盖能源、交通、金融、政务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通过全链条法治保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筑牢安全屏障,震慑违法犯罪并倒逼整改。
网络安全的构建,既需要技术的“硬支撑”,更需要法治的“硬举措”。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在持续涌现,对网络安全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还需要通过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执法协作机制等法治工作,不断强化网络安全治理效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安全、有序、繁荣的“数字家园”,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