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生活的每一寸角落都卷入其中,网络安全早已不再是隐匿于技术象牙塔中的“小众议题”,而是化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纽带,紧密串联起亿万民众的财产安危、企业的兴衰存亡,乃至国家在数字领域的主权捍卫。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5日至21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开幕式等重要活动在云南昆明举行。在15日举行的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规范》、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活动结果等重要成果集中发布。
AI技术的兴起,宛如一场席卷全球的效率革命,全方位重塑着世界的面貌。智能语音助手、推荐算法、刷脸支付、医疗AI、自动驾驶技术……一项项科技成果描绘出便捷高效的崭新蓝图。然而,技术的耀眼光芒背后,阴影如影随形。当AI的“模仿天赋”挣脱伦理与安全的缰绳,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身份伪造”情节,已然演变为现实世界里令人防不胜防的诈骗陷阱。AI换脸技术伪造身份、AI合成语音下达诈骗指令、AI驱动的攻击手段愈发诡秘莫测,新技术与新风险激烈碰撞,赋予了这场网络安全保卫战更为紧迫且深远的时代意义。
在AI浪潮带来的重重威胁之下,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周推出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以下简称《框架》2.0版),在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持续跟踪风险变化,完善优化风险分类,研究探索风险分级,动态调整更新防范治理措施。在治理原则上,框架2.0版新增提出“可信应用、防范失控”的原则。推动形成涵盖技术防护、价值对齐、协同治理等多层面的可信人工智能基本准则,确保技术演进安全、可靠、可控,严防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失控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16日举办的第22届中国网络安全年会(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协同防御分论坛)上,国内首次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实网众测检验结果发布。此次活动动员了559名白帽子,对国内15款大模型及相关应用产品展开漏洞测试。统计数据显示,本次众测累计揪出各类安全漏洞多达281个,其中大模型特有的漏洞就有177个,占比超60%。这组数据是AI大模型安全防护体系亟待补强的“警示灯”,更意味着,AI大模型的安全建设绝非“补漏洞”的临时之举,而是需要从研发源头搭建防护框架的长期工程,无论是企业技术攻关,还是行业标准完善,依旧任重道远。
今年网络安全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刻揭示了这场安全保卫战的核心要义。在AI时代,网络安全绝非只是技术人员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民积极投身的“团体战”:警惕AI骗局,接到“好友”视频电话来借钱,多追问一句只有彼此知晓的私密小事;收到转账指令,多走一步电话核实的严谨流程;使用AI工具时,多留一份守护隐私的警惕之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举动,恰恰是抵御AI诈骗的首道坚实防线。企业作为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更应勇挑重担,不仅要严格落实《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的各项要求,还需主动投身“AI反诈技术”研发,比如推出实用的语音、视频真实性核验工具,让技术既能释放创新活力、创造巨大价值,又能成为守护安全的忠诚卫士。
AI技术本应是一盏照亮数字未来的明灯,而非制造风险的黑暗源头。未来的数字世界,不应沦为人人自危、充满恐惧的战场,而应成为一个安全可靠、令人安心的温馨家园——这需要技术研发者严守伦理道德底线,监管部门持续筑牢制度防护长城,更需要每一位普通民众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唯有各方齐心协力,方能让AI技术在安全合规的轨道上一路疾驰,真正让数字生活为每个人的幸福加码,开启一个安全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时代。(中国西藏网 文/张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