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雪域高原,西藏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开展“科技助老、联通美好”等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活动,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便日常生活,绘就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民生画卷。
政策利好,高原养老跨越“数字鸿沟”。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以《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相继出台《西藏自治区老年人传统服务兜底保障方案》《西藏自治区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021-2022年)》等政策,同时,推行“双向适配”:既推动智能技术下沉,如拉萨、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市区内的70条线路672辆公交车辆完成了支付终端改造;又推动传统服务升级,如人行拉萨中支引导辖区商业银行优化网点适老化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方便老年人办理支付业务。完善手机银行适老化改造,普及应用乡村振兴版、大字版手机银行,为老年人提供查询、转账藏语操作板块。这种“双轨制”策略,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切实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便日常生活,为高原养老提供了坚实保障。
突破技术破壁,解锁高原养老的“智慧密码”。利用智慧养老服务释放数字技术红利,确保技术成果普惠不同年龄群体。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民政局向70名城区老人发放智能腕表,通过“智能设备+互联网+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健康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老人进行实时看护;在拉萨市城关区,已为千余名高龄、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家里配备了护理床、制氧机以及床头“一键呼叫”等智能设备,这些设备的数据都会连接到市级智慧养老数据聚合平台,实现统一管理,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与安全保障;在山南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开发老年人基础数据库、能力评估、助餐等服务……突破技术壁垒,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智慧养老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雪域高原的智慧养老实践,是数字时代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科技的温度,不在于技术的炫酷,而在于让每一个人共享发展成果。当数字政务的每一次点击都缩短着距离,当智能腕表的每一次震动都传递着关怀,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对“老有所养”最朴素的承诺。在这里,数字技术正以最温暖的方式,守护着最美的“夕阳红”。(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