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由国家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宫策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以下简称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时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展览以近70件明清宫廷家具、50件元明清中央政府颁赐西藏地方的圣旨印章为核心展品,构建起一部跨越数百年的立体史册。
展览以大量实物展品和图文史料展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中西藏发展历程,通过“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礼化万方”“多彩和合”“气象万千”“团结统一”六大单元,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至新时代西藏与祖国的血脉纽带。
图为工作人员在“团结统一”主题单元进行讲解 摄影:周晶
走进展厅,从文成公主进藏携带的礼乐之器,到明清宫廷家具上凝结的工艺纹饰,再到长廊中静静陈列的道道圣旨,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以最有力的声音诉说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器载千秋,文物上的民族交流
在展区一层,数件珍贵的乐器静静陈列,其中包含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长鼓的鼓面留有细密的磨损痕迹,那是无数次击打留下的岁月印记。一琴一鼓,见证着文成公主将中原文化和技艺传播到吐蕃的历程,也再现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
图为文成公主带去吐蕃的长鼓 摄影:周晶
展厅的茶马互市文物区,揭示了另一段贯穿千年的民族交往历史——茶马贸易。
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基于各自需求而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经济交往模式。该文物区摆放着多种边销茶,自唐代开创“茶马互市”以来,茶便在西南地区的经济贸易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茶马古道上,商队络绎不绝,马蹄声声,驼铃阵阵。千百年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更奏响了民族团结交融的乐章。
图为“茶马互市文物区”展示的边销茶 摄影:张艺彤
从宫廷乐声到茶马贸易,千年交融史奔涌不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印信昭昭,方寸间的统一历史
展览中,37道敕封圣旨与13枚官印沿玻璃展柜铺展,时间跨度从元泰定至清光绪,封号涵盖“白兰王”“万户”“都指挥佥事”“国师”“大国师”“大宝法王”“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班禅额尔德尼”等。在布展中,工作人员首创“混搭串联”的展览叙事,通过在不同朝代的皇宫家具上放置对应朝代的皇帝治藏的圣旨与印章,阐明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行政管辖。
图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员徐畅冬讲解展陈文物 摄影:周晶
“这枚‘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之印’,是雍正皇帝颁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象征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事务的管辖权。”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员徐畅冬指着一枚造型古朴的金印介绍道。印上所刻“所领天下释教”的“天下”涵盖汉藏佛寺,表示七世达赖需定期向雍正皇帝奏报佛教事务。现存西藏档案馆的1751年藏文土地文书便钤有此印,以实物证明该历史时期宗教首领的土地处分权源于中央授权。旁边陈列的于1793年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抄本,以详实的条文规定了西藏的行政、军事、宗教等制度,成为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法典。其中第一条所记载的金瓶掣签制度,更是中央政府对活佛转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图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之印 供图:民族文化宫
“展览通过构建‘物质文化—制度管辖—精神认同’的三维叙事体系,系统呈现西藏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最终指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核心主题。”
雪域同春,高原上的时代变迁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名为“团结统一”,重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民主改革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以及新时代以来,西藏各族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新西藏的历史性成就。
在该展区,一组极具冲击力的对比展品引发观众深思:右侧玻璃柜中,一件农奴的破旧棉袍布满补丁;而左侧展台上,贵族使用的香水瓶却是精致华美。这种直观的对比,诉说着民主改革前西藏社会悬殊的阶级差异。随后,展览又通过实物与图片影像的结合,生动展现了1959年民主改革带来的历史性转折:春风吹遍雪域高原,百万农奴挣脱枷锁,获得新生。
图为旧西藏贵族使用的香水瓶与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穿着的破旧衣物的对比展览图 供图:民族文化宫
展览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勾勒出西藏在党的领导下跨越式发展的轨迹。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新西藏,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西藏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书写着团结进步的时代传奇。
科技赋能,展陈下的创意叙事
在形式设计上,展览呈现颇具创新的展陈范式。展厅地面上,“诗歌之河”以投影形式流淌,将历代诗作化作水流。在这里,文字挣脱了静态束缚,转化为具象河流,象征着中华文化如长河般绵延。观众踏浪而行,成为“文化长河中的参与者”。
展厅外的互动打卡区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中堂场景复原让观众可试坐圈椅、拍照留影,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古代文化身份;榫卯互动装置邀请观众亲手拼合结构,感知传统智慧中“契合”的深意……
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大一统”单元展陈创意设计的古籍“花瓣墙” 摄影:周晶
徐畅冬介绍说:“展览通过‘空间沉浸化、体验互动化、叙事情感化’的创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体验,让家具、圣旨印章与诗词背后的民族交融智慧真正‘流淌’进观众心中。”
走出展厅,回首,只见一件件陈列的文物看似单独摆放,实则串联起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之书。看龙纹从宫廷家具延伸到治理边疆的圣旨印章,看各民族文字同载一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在这些细节中源远流长,又生生不息。
回望千百年的历史,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从茶马互市到现代贸易,从民主改革到全面小康,雪域高原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经脉同频共振。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样的展览有着格外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基因,是凝结在一件件文物中的精神纽带。
当更多人从文物中读懂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图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