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原创儿童音乐剧《高原上的精灵》,正以一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盛宴,为观众铺展开高原生灵共舞的生态长卷。这部西藏首部原创儿童音乐剧,不仅是对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更是用舞台语言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实践。
图为儿童音乐剧《高原上的精灵》表演现场
扎根高原:艺术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
故事发生在作为“亚洲水塔”与“高原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的青藏高原。剧中情节艺术化呈现了西藏“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理念,凸显区域内生态要素的存续对“亚洲水塔”功能稳定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为提升作品的真实性与专业性,制作人韩文亮带领团队多次深入高寒、高海拔的生态敏感区域实地采风。通过观察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收集一手资料,为创作提供了扎实依据。
图为高原上栖息的黑颈鹤
文化血脉:赋予角色原生生命力
剧中每一个灵动的角色,都烙印着高原文化的原生印记。30余名演员演绎的不仅是动物角色,更是融入血脉的生命体验。饰演黑颈鹤族长阿佳的贡嘎拉姆,将高原女性的坚韧与母性融入角色;饰演藏羚羊“云朵”的丹增晋元,则用眼神与步伐精准还原了物种的野性与脆弱。演员们历经艰苦的声音与形体训练,让“演绎即生活”的特质赋予角色真实感,使演员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与高原环保的呼吁者。
妆造细节强化了真实性。藏羚羊鼻梁的深色妆容严格复刻现实特征,黑颈鹤羽毛的光泽随情绪微妙变化,这些精准还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科普。藏语童谣的多次变奏贯穿全剧,从开场的欢快“空中的黑颈鹤,唱着吉祥的歌”,到分裂期的低吟,再到结局的恢宏齐唱,让地域文化与保护理念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图为藏羚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吃草
双线交响:生态修复与心灵和解的共鸣
总导演刘晓邑以精妙结构,让“子母湖生态修复”与“母女心灵和解”双线交织、互为镜像。子母湖从连通到隔断再到重连的过程,暗合着黑颈鹤族长阿佳与女儿岚泽从亲密到隔阂再到理解的情感轨迹,湖水的冰封象征心灵的封闭,奔涌则寓意偏见的消融。阿佳因丧父之痛立下隔断族规,既是失去父亲的女儿,也是肩负族群命运的族长;岚泽以纯真友谊打破隔阂,如同刺破冰封的暖阳。
故事对“生态保护”的诠释深刻且包容。它未将环境恶化归咎于某一族群,而是通过母湖严寒、子湖干旱的对比,展现“生态系统无边界”的现实:黑颈鹤需洁净湖水,藏野驴需丰茂草原,均依赖子母湖的自然循环。当牦牛族用身躯为风雪中的鸟类挡寒,藏羚羊与黑颈鹤在重建的湖岸并肩眺望,舞台上呈现的不仅是剧情的和解,更是对“团结协作守护家园”理念的生动演绎。剧中传递的协作精神,跳出了“人类中心”或“生态中心”的二元对立,体现了西藏传统生态观的系统性思维——保护珍稀物种是所有生命休戚与共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
图为儿童音乐剧《高原上的精灵》表演现场
艺术使命:在童趣中播撒守护的种子
《高原上的精灵》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将宏大的环保命题转化为感人的故事。小观众为缺水晕倒的藏野驴揪心,为岚泽与伙伴的友谊欢笑喝彩,为子母湖重连而鼓掌……这份情感共鸣超越了剧情本身。
剧终场景尤为动人。澄澈湖水映照盘旋的黑颈鹤,驰骋的藏羚羊,各族群在童谣中欢歌起舞。这既是对高原美好未来的期许,更是对“共同守护”理念的有力呼应——生态保护瞬间鲜活,物种守护充满童趣。
该剧让每个细节成为生态理念的载体。音乐中的童谣是文化传承,角色的挣扎是现实映射,孩子的友谊是未来象征。当音符落下,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高原精灵的灵动,更是“守护亚洲水塔”的责任与热爱。正如剧中所唱,“高原上的精灵,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它证明:最好的生态教育,是在美的熏陶中让孩子自然地爱上土地、守护生灵。
图为儿童音乐剧《高原上的精灵》表演现场
《高原上的精灵》不仅是一部儿童剧,更是一封来自西藏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个人成为高原精灵的守护者,成为亚洲水塔的守望者。因为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生命契约。正如藏族谚语所道:“我的父母给予我最珍贵的财富,是像金盘一样的宝贵的草原,我要传给你的,也是同样的故乡。”这深植于文化中的家园珍视与传承精神,与剧中守护自然的内核深深共鸣,必将激发更多人对高原生态的关注与保护行动。(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彭陈容悦 索朗央宗 记者/德吉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