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山南市琼结县光荣上榜,西藏首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
2021年以来,山南市琼结县基于自身法治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锚定“高原善治”目标,以“寓法于治·法治缔造”作为理念与路径争创全国示范,经多环节、多维度考核,最终成功创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县,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交兼具地方性与普适性的“琼结答卷”,构筑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深化的“琼结经验”,为第四批创建工作提供了模板引领。
近年来,山南市琼结县将法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成立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贯彻落实“一规划两纲要”方案,常态化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高位推动形成内生力。同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涉法议题合法性审查前置机制,制定《琼结县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指引》等,并成立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法律顾问,激发“外援”活力、提升决策质效,推进科学决策。
此外,山南市琼结县还将民族融合机制嵌入“吐蕃故都”,制定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意见,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深化“琼结·襄阳先进村结对友好”机制,组织开展高原乡亲“走亲戚”活动,外出“取经”走出“世界屋脊”。
为聚焦法治为民,提升服务能力,山南市琼结县提供“保姆式”服务,县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便民服务窗口28个、可办理事项73项,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办。落实“减便式”服务,开展“减证便民”和政务服务“四减”行动,落实惠民资金1382万元。提升“满意度”服务,将“好差评”工作与投诉处理机制等有机融合,9000余次评价均为五星好评零投诉。
同时,创新村集体发展模式,探索承包租赁、托管经营等方式,推行“互联网+”宣传模式,实现补贴发放不过夜、政策兑现不拖延,2022年琼结县率先入选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创新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流转+优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方式,打造高原腹地“菜园子”,带动增收1700余万元,“法治助力产业振兴”经验被《西藏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刊发报道。
为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山南市琼结县完成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执法队伍挂牌建设和人员配备,实现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培育执法“主力军”。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健全执法协调协同机制,构建执法“联动网”。同时,打造“流程式”执法模式,制定《琼结县行政处罚案卷标准》《琼结县行政处罚文书参考样式》,提供“看了就明白、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做”范本,有效提升行政执法案卷质量。
为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山南市琼结县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自查自纠,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阳光行动“不停息”,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和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成为常态。民意监督“不打烊”,在事前、事中、事后公开执法相关信息,确保执法全过程受监督。
山南市琼结县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学法模式,建立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开展《普法讲堂》18讲,领导干部参加线上法律知识考试10余次,利用“网信琼结”“西藏琼结司法”微信公众号发布法治创建应知应会25期。
同时,坚持重点对象明法,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常态化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开展“法律进企业”,坚持专业队伍释法,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发挥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作用,开展以案释法和宣讲活动400余场次。
为积极探索新时代治理经验,山南市琼结县完成县乡“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成立人民调解工作专家库,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点单式”纠纷调解,矛盾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推行“文化银行”,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积分细则,形成人人参与、户户争先、共创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文化银行”在全县农牧民群众中覆盖率达95%以上,积分打卡逐渐成为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