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我朋友高反严重,快不行了,在8号补给点,请救救我们!”电话那头的声音急促而颤抖。这是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塔尔钦边境派出所自7月份以来接到的第103通救援电话。
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普兰县巴嘎镇,这座集城镇、景区、牧区、边境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入夏以来,冈仁波齐景区迎来旅游高峰期。7月正值雨季,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骤降的气温常常让体感温度跌破冰点。
“在这里,时间是以‘呼吸次数’计算的,而我们的刻度是‘救援次数’。”该所政治教导员张民胜的这句话,成了派出所最真实的写照。短短二十余天,这里的救援任务已突破百起。
7月24日20时,刺耳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正在研判案情的警务队。值班民警张秦龙接到重庆游客冯女士的求救电话:他们一行6人在冈仁波齐景区徒步时突遇暴雨,同伴赵先生严重高反,面色青紫、嘴唇发绀,血氧饱和度已跌至50%。
张秦龙立即向值班领导张民胜汇报,随后四名民警抓起急救包、扛上折叠担架,冲进雨幕。警车在泥浆中艰难爬行,22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两小时。到达时,赵先生已意识模糊,呼吸微弱如游丝。
民警们迅速给他戴上便携式氧气面罩,同时用担架固定他的身体。返程时,暴雨冲刷的山坡不断滚落碎石,民警吕恒刚险些滑入深沟,却仍死死抓着担架绳索:“快!再快一点!”次日00时21分,赵先生被安全送达卫生院。医生后怕地说:“再晚半小时,人就没了。”
凌晨1时,值班室的电话再次炸响:“5号补给点有女游客昏迷!”这声警报让还没来得及脱下湿衣的民警们瞬间绷直了脊背。此时,暴雨已引发山洪,通往补给点的道路被彻底冲垮,雨中的能见度不足5米,警车驶至离5号补给点还剩3公里时就陷入齐膝深的泥流。
三公里的“生死之路”,他们跌跌撞撞走了近1小时。找到广州游客黄女士时,她已昏迷不醒,指甲呈现骇人的青灰色,民警陈登瑞立即跪地进行检查:“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典型的急性脑水肿!”随后民警分组行动:一人用大衣裹住她防止失温,一人持续按压氧气袋,另一人用绳索固定担架。返程变成了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担架上的黄女士需要持续吸氧,而暴雨中氧气袋很快见底,民警们轮流用身体为她挡雨。
在跨越一处泥石流冲毁区时,民警达娃扎西两次滑倒,却始终用身体护住担架,直到将患者送达才瘫坐在卫生院走廊。清晨5时20分,抢救室的灯终于熄灭。医生走出来,向守候多时的民警们比了个“OK”的手势。
派出所的餐桌上,早已凉透的泡面凝结着油花,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警情:“3号补给点有车辆遇险……”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生命接力中,这些“高原守夜人”的足迹早已深深烙在冈仁波齐的每一条道路上。
“我们的巡逻路线早就不按公里算,按存活率算。”张民胜的笔记本上,手绘着标注“风口”“暗冰层”“野生动物出没区”的地形图。
自7月以来,这个仅有29人的边境派出所完成100余次紧急救援。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一部用轮胎印、冻伤药和缺氧嘶吼写成的“高原生存指南”。截至目前,塔尔钦边境派出所共救援172起,救助463人次,其中海拔5600米以上的救援达13次,获赠锦旗23面。
当警车在219国道上扬起尘烟,塔尔钦边境派出所屋顶的五星红旗正劈开高原狂风。这100多次救援没有同款剧本,却有着相同的尾声——民警被晒脱皮的鼻梁贴上游客硬塞的创可贴,警车后备箱里放着来不及吃的压缩饼干……在冈底斯山脉的褶皱里,这群“生命海拔测绘师”仍在续写着公式:极限海拔+极限响应=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