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法治

从骑马办案到“云端”取证

2025-08-08 西藏法制报

  6月的拉萨,阳光澄澈,天空湛蓝如洗。

  走进64岁的老检察官索朗战堆家,一排书柜整齐排列,法律典籍陈列其间。其中的一个格子尤为特别,里面珍藏着荣誉证书、聘书、老照片和一枚凝聚着岁月光辉的检徽。他从书柜里取出一个文件袋,轻轻拂去浮尘。袋里静静躺着十几本泛黄卷边的笔记本,纸张已经被岁月侵蚀变得酥脆。他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密密麻麻的字迹跃然眼前——这是西藏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初期最鲜活的工作印记,也是他职业生涯最珍贵的起点。

  “字迹都花了,可那段日子,却像昨天一样清晰。它们是我的宝贝。”索朗战堆轻抚纸页,目光仿佛穿透时光,回到了过去的那个年代。

  法治曙光照亮雪域高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法治的曙光也照亮了雪域高原。西藏各级检察机关自此踏上了恢复重建的征程。

  1979年7月,18岁的索朗战堆从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藏汉编译专业毕业。8月4日,他怀揣着组织的嘱托,与另一名同学一起走进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日喀则分院的大门,成为一名检察“新兵”。

  “欢迎你们的加入,现在我们分院变成14个人啦!”时任分院办公室副主任蔡郎措热情相迎。当时分院仅设4个科室,索朗战堆被分配到刑事检察科,担任书记员兼翻译。

  “两个科室挤在一起办公,4个木柜子就是全部家当:文件柜、案卷材料柜、枪弹柜、办公用品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索朗战堆记忆犹新。

  那时,办公场所窄小简陋,几人共用破旧摇晃的木桌椅办公;制作法律文书,需先手写,再用蜡纸刻字油印,完成后常常满身油墨;最稀缺的是法律知识——书籍匮乏,经验几近空白;农牧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79刑法’和‘79刑诉法’颁布后,全区学习新法,可我们连书都买不到。领导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领回两本,成了我们的‘法宝’。”索朗战堆回忆,当时日喀则地区政法系统组织两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了约10天的培训,“这才第一次真正弄明白什么是证据、证据的属性、该如何讯(询)问……”

  “那时办案人员极少,工作量很大。我所在的科室办理的是刑事案件。各县一旦受理刑事案件,都会携卷到分院请示汇报。我跟科长也时常跑各县指导办案或帮助各县办案,起草起诉书、公诉词(公诉意见书)文书、答辩提纲,直至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索朗战堆说,“条件确实苦,但凭着对检察事业的一腔热爱,从未觉得苦和累。”(下转02版)上接01版

  1983年“严打”,索朗战堆和其他干警冲锋在前,提前介入并办理各类刑事案件。1983年寒冬,他和同事赴吉隆办理一起走私案,返程时车辆深陷冰窟。从清晨8点到晚上9点,他们在风雪交加中奋力推车,手脚冻得几乎失去知觉,饿了只能向牧民换些糌粑和清茶充饥。

  当时,普通话尚未普及,所有案卷材料必须汉藏双语并行。工作方式落后,效率低下。“有时遇到偏远地区的案件,取证动辄需要15到20天。交通不便,常需骑马外出,没马就靠双脚走,只能雇毛驴驮一些糌粑和砖茶等路上需要用到的物品。前往案发地核实取证、固定证据,回来后反复核对笔录,生怕出错。”索朗战堆讲起一次啼笑皆非的翻译失误,“被害人欲跳河自尽,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说‘你爱跳水就跳水’,由于负责做笔录的同志藏文水平低,在译汉文时竟被译成了‘水里面马在跳’。”

  尽管步履维艰,重建之路却无比坚定。全区检察干警人数从1978年的5人发展到1986年的800余人;县级人民检察院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了74个,雪域高原的法律监督体系更加完备。

  西藏检察机关的恢复重建,是西藏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那曲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唐凯指出,此举彻底终结了西藏多年的法治空白,重塑了社会主义法治根基,重启了法律监督职能,为刑事司法公正、人权保障及边疆稳固筑起了坚实屏障。

  理念嬗变与职能拓展

  岁月流转,索朗战堆也在工作中得到淬炼成长,亲历了西藏法治建设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他曾在萨迦县人民检察院任检察长,后又担任日喀则分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

  2002年12月,索朗战堆调任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处长。进入新世纪,法治进程加速,办案理念发生深刻转变——从侧重打击犯罪转向强调人权保障,这让他感触颇深。

  与过去相比,索朗战堆对比道,“现在则更加强调人权保护,确立和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坚持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办案理念转变了:不能先入为主地视犯罪嫌疑人为有罪之人,必须严格遵循证据裁判原则,在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才能依法起诉。以前,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常被忽视,现在会详尽告知其权利,是否符合起诉条件,提出量刑建议在综合考虑主客观和法定、酌定等量刑核心要素外还会考虑社会关系修复效果、公共利益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家庭困境等因素。”

  2008年,索朗战堆转任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三处处长,肩负死刑二审案件审查与复核重任。

  “保障人权,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理念,在索朗战堆审查案件、出席二审法庭时得到更深的贯彻。“原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上很少告知权利,现在告知权利是诉讼程序中必经的环节。”索朗战堆特别提及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收回死刑复核权的重大变革,认为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了现代司法的文明与进步,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2017年,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全面推开,西藏成效显著。阿里检察机关办理的督促保护石刻岩画行政公益诉讼案,获评最高检石窟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2024年,全区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51件,提出检察建议714件。公益诉讼检察与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并行,形成了“四大检察”新格局。

  如今,智慧检务在高原扎根生长:远程提讯系统让检察官无需翻山越岭即可“面对面”讯问嫌疑人;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已成为取证常态;西藏检察机关12309民族团结进步“央宗热线”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全方位、立体式检察服务……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2019年1月,索朗战堆正式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检察官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但他的检察故事仍在延续。如今,他担任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拉萨退休支部书记,他的儿子也在西藏检察系统工作。“我经常跟他说,检察官的职责,就是让每一名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老人话语中满是殷切期望。

  退休后的索朗战堆,依旧心系检察事业:积极建言献策,自学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参与力所能及的项目,为年轻干警讲党课并传授办案经验。

  2024年4月29日,在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组织的“银青共学强党性、赓续传承铸检魂”联学共建主题活动上,索朗战堆受邀发言。他寄语全体检察干警传承薪火、勇立潮头、接续奋斗,奋力谱写西藏检察工作现代化新篇章。

  索朗战堆为年轻干警传授办案经验时说:“工具在变,方式在更新,但咱们胸前的检徽,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从未改变,也永不会变!”

  “从骑马办案到智慧检务,从几间陋室到现代化办公楼,变化天翻地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次仁扎西感慨道,“索朗战堆老检察官那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奠定了西藏检察的根基,我们必须接好这沉甸甸的接力棒。”

  采访结束,索朗战堆告诉记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有机会调离检察系统到别处任职,都被他婉言谢绝。“我对检察事业爱得深沉,只愿在此奉献终生。”

  一组变化见证历史跨越:检察队伍从恢复重建初期人员短缺,发展成为如今一支专业化、规模化队伍;1978年全区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数量屈指可数,到2024年全年办理各类案件13788件,检察监督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办公场所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应用实现基层全覆盖;“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开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检察官的价值追求。

  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25年的甲子轮回,索朗战堆的故事,正是西藏检察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一代又一代西藏检察人,以忠诚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法治中国的壮丽画卷上,奋力书写着雪域高原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的司法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