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聚焦“组织引领强基、发展质量提升”总体目标,全面筑牢基层党组织根基,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保障,深化基层治理“一核两翼三驱”创新体系。
如今,夺底街道逐步实现了基层党建组织体系更严密、便民服务“最后一米”更畅通、安全生产防控网络更牢固、民生保障托底机制更健全,基层治理和谐画卷徐徐展开,居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升高。
健全组织——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
夺底街道党工委以落实“党建固本强基”行动为抓手,以践行“党旗下的誓言”为依托,以打造“五善型干部”队伍为目标,多措并举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抓好干部队伍培养工作,全力书写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篇章。
全面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五级组织架构,设置网格党支部10个、网格党小组5个,楼院党小组32个,党员中心户200余户,逐步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加强对户外工作者的关心关爱,打造“爱心驿站”,解决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工作者面临的饮水难、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全力助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同时,与居民群众深度沟通交流,打造“邻里中心”,拓宽居民群众问题收集上报路径,进一步深化党群干群关系;落实社区改造提升“三年工程”,以“新辉暖阳”为主题完成桑伊社区、巴斯村等4个党群服务中心去行政化改造,建成并运行党群服务V站3个,助力打通“15分钟党建服务圈”。
聚合力量——
畅通服务“最后一米”
夺底街道党工委把深化“一核两翼三驱”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切口,以精细服务织密网络、多元共治夯实根基,全力书写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答卷。
按照“1+4+X”模式配强网格工作力量,推进“网格+警格”协同合作,以“支部建在网格里,服务下沉家门口”理念推动人员下沉,创新“早敲门晚看灯”工作机制,织密人民安康防护网,不断深化网格员和群众“三个认识”工作法。
打造由“大工委”成员承包、辖区居民群众参与播种的“邻里农场”,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打造“吉祥议事亭”等居民自治议事协商品牌,通过居民议事协商,增划机动车停车位121个、非机动车集中停车位4处、安装微光路灯27盏,成功解决桑伊路段停车难、停车不规范等问题;整合辖区“邻里中心”、北城新天地购物中心等资源,组织举办社区居民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带动群众自发融入社区治理。
创新机制——
提升源头预防效能
夺底街道党工委以创建“枫桥式司法所”作为深化平安建设实践载体,通过源头预防筑牢防线、多元共治疏通梗阻,助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矛盾调解一线绽放治理新效能。紧扣“五有”及“五个规范化”建设标准,高标准打造“一厅一办六室”,构建矛盾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闭环工作机制,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一厅一办六室”自运行以来,已高效化解问题68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并在今年5月成功承办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其建设成果获得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积极推行“1141+两站”工作法,即建设1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平台,推行1种多元调解运行模式,组建4支专业调解团队,打造1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卓玛调解室”品牌,并联合城关区人民法院成立诉源治理工作站,联合城关区人民检察院成立民事支持起诉岗,实现“调解+司法+检察”功能无缝集成。今年,已通过访调、诉调、警调“三调对接”深化法治融合,累计调解各类纠纷264条。
在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源头预防效能工作中,坚持源头预防、筑牢防线,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和日常排查,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升级扩大。首创“卓玛调解室”民族特色调解品牌,实行街道、村居法律明白人每天坐班制度,采用“3+4+N”调解工作模式,解答群众法律疑惑,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夺底街道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充实完善街道综治中心平台功能,提升调解工作的便捷性和效率。依托法院自建的“云上法庭”系统等科技赋能,实现矛盾纠纷的在线受理、在线调解和在线司法确认,确保矛盾纠纷从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的调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