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持续深化改革 拓展致富之路

2025-07-25 西藏日报

  “我家有168亩土地,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再也不用担心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了,每年靠种植饲草、青稞等,加上各种惠农补贴,一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种植大户多布杰告诉记者说,在全村分红大会上,每位村民都领到了一辆价值4800元的三轮电动车,这已经是村里连续多年进行实物分红了,领到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好,群众家里的液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瓶车等大多是通过分红获得的。

  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的拉萨河,在流经林周县时滋养出富饶的澎波河谷。这片沃土孕育的曲嘎强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于河谷腹地。全村9100亩耕地、161户村民,在党建引领与政策扶持下,积极探索并成功走出了一条“全程机械化+合作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拉萨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春回高原,万象更新。曲嘎强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五台农机正轰鸣作响,犁铧所过之处,沉睡的土地被唤醒,焕发出勃勃生机。得益于集约化经营,曾经零散分布的田埂已隐入历史长河,而机械化集群作业则让春耕效率实现了近20倍的跃升——昔日10亩地的日耕作量,如今已突破190亩。这片土地的重生,清晰而深刻地折射出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

  “2023年,曲嘎强村入选林周县‘3+3’农牧业改革试点村,并创新推行了土地入股模式。”曲嘎强村村委会主任白玛达娃自豪地介绍道,“村民将自家的耕地交由村集体统一托管经营,到了年终,按股分红。截至目前,全村50%的耕地已实现集约化管理,我们的农机合作社更是拥有多达157台现代化农机设备,总资产超过1850万元,农业全程机械化率达100%。”

  村民查斯便是这轮改革浪潮中的受益者之一。他家的15亩土地已完全融入现代农业的版图之中。作为农机合作社的一名驾驶员,他每日薪酬150元,叠加土地分红与家庭务工收入,一家五口人年收入突破10万元。“自从加入‘3+3’农牧业试点改革以来,我们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查斯开心地分享道,“我们每年年底都能拿到分红,我也是农机合作社的司机,每个月都有工资,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驾驶着农机在田里耕作时,查斯常哼起悠扬的歌曲,歌声里饱含着对如今美好新生活的赞美。

  近年来,林周县结合“南农北牧”的特点,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南草北调”“北牧南移”来实现种草与养畜的有机结合。曲嘎强村的村集体经济也从中得到快速发展。“我们的饲草除了卖给县里的净牧公司,还卖到当雄县甚至那曲市等地,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很好。”白玛达娃说。

  在全力实现全村农业机械化的同时,曲嘎强村积极拓宽致富渠道,以饲草种植为突破口。6800亩农田引种了燕麦饲草,采用村集体统购统销的模式,让每一捆饲草承载着共同富裕的温度。2024年,饲草种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0余万元。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解放了双手,才能握住更多机遇与可能。转型的故事在曲嘎强村每个角落生动上演。

  曾经的庄稼汉嘎松,如今经营着一家日均客流量超200人的藏餐馆。酥油茶的醇香与顾客的欢声笑语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乡村多元发展的生动乐章。

  “2017年,我考取了厨师资格证,随后在村里经营了这家小茶馆,生意还是可以的,每天接待人数都在200人左右,餐馆一年的收入大概有7万元到8万元。”嘎松说,“我很有信心扩大茶馆的规模,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菜品。”

  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从“土地依赖”到“产业共融”,曲嘎强村的华丽蜕变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村“两委”正精心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深化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体系,升级基础设施,每一步都紧紧扣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

  作为全县最早大规模发展饲草种植的村子,曲嘎强村这几年实现了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积累。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农机合作社还把生意做到了周边乡村。

  “未来,曲嘎强村将会让村民们享有更多发展红利。曲嘎强村不仅要成为富裕村,更要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文化活跃的幸福家园。”曲嘎强村党总支书记强巴热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