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从色彩里看一个村庄的重生

2025-07-23 西藏日报

  “我从13岁就开始接触唐卡,而我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里的一本陈旧不堪的藏式插画书。”时过27载,西绕尼玛对儿时那本书上的插画记忆犹新。

  27年的不断求学,西绕尼玛在唐卡界的名气愈发响亮。西绕尼玛今年40岁,虽年轻,却已是勉萨派唐卡非遗和藏香非遗传承人,也是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合作社负责人。

  2017年,学业有成的西绕尼玛返乡创业。彼时的昌都市贡觉县桑珠荣村虽然依旧是村民口中的“万户村”,却面临着人才的流失和收入微薄的尴尬。

  在县里的支持下,西绕尼玛在桑珠荣村免费得到了一间厂房。西绕尼玛在这间厂房里独自作画,殊不知这将是振兴桑珠荣村经济的新起点。

  历时4年,西绕尼玛凭借精湛的手艺,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那间小小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了桑珠荣村民族手工业孵化基地。同时,村里唯一的供销合作社“堤无玛艺术传承合作社”也正式成立。

  自合作社成立之后,家门口就业成了西绕尼玛最大的心愿。“声音响,才能吃饱饭”。第一步,他想把唐卡文化的名气打出去。

  合作社一共12人,其中6名唐卡画师,6名制作藏香的员工。

  “与其说是商品,唐卡更像是艺术品。只有亲眼看到才能了解它的价值。”对于唐卡的售卖,西绕尼玛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推销员”。

  2021年,一幅名为《三岩片区易地搬迁》的唐卡名声大噪,一度引来央视及福建、天津等地媒体的报道,并被收藏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而这幅唐卡正是西绕尼玛与多名唐卡画师共同创作而成的,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完美呈现。借此契机,西绕尼玛在各地的展览活动中愈发活跃,唐卡、藏香订单也逐渐增多,最高峰时唐卡订单甚至排到一年后。西绕尼玛介绍,一幅标准的唐卡基本需要一位画师几个月的时间创作,而价格普遍在八千到八万元。之后,西绕尼玛每年都会在村内外固定开展培训,将自己的所学无偿教授给他人。正是这份真诚,让他的队伍渐渐扩大,从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到十来岁的孩子闲暇之余都来他的合作社学习。对于参与唐卡创作或者藏香制作的村民,他都会以一天100元的标准发放酬劳。自2017年孵化基地建成以来,西绕尼玛一共开展了40余场培训。

  “现在合作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画唐卡和制作藏香。虽然都是民族特色产品,但售卖的方式却大相径庭。”西绕尼玛介绍道。

  对于藏香,西绕尼玛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开直播售卖。他骄傲地说:“有一次,北京的一位客户一次性订购了4000箱,那时候员工都忙不过来了。”他打算,下一步更加深入地了解互联网,让藏香的香味飘到更远的地方。

  合作社发展持续向好,也为桑珠荣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新曙光。现在的生活让村民嘎松坚参满面春风,他说:“以前我只靠放牧和耕地为生,但是现在自己掌握了唐卡绘画和藏香技艺,一个月最低收入也有3000元。”

  合作社和非遗工坊让桑珠荣村群众在家门口学习感受非遗技艺,成为村民学习体验传统唐卡及藏香文化的舞台,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用非遗作为纽带,架起了团结、沟通、致富的桥梁。

  在妇女们的巧手之下,一捆捆藏香“垒成山”,房间里香气萦绕;唐卡在康巴汉子精湛又细腻的笔划下焕发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