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时尚

笛声悠扬 传承古老独特音乐文化

2024-12-02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完整的鹰翅骨。


机器切割鹰笛骨节。


测量鹰笛各部分尺寸定音调、音孔。


用牛粪灰加水煮制。


高温水煮鹰笛消毒。

  近日,《西藏传统鹰笛现代科学制作与教学推广》项目验收会议在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召开。由来自音乐演奏、非遗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及鹰笛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在听取了项目情况的详细汇报并观摩了项目成果的展示后,经过各位专家的深入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同该项目已达到既定标准,并顺利完成了验收程序。

  传统鹰笛面临挑战 为传承发展启动该项目

  “鹰笛”,又称鹰骨笛子,“龟铃”,是由鹫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西藏,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拥有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传统鹰笛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深受西藏人民的喜爱和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鹰笛的制作技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为此,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启动了《西藏传统鹰笛现代科学制作与教学推广》项目。

  该项目主持人徐冉介绍,本项目的实施旨在实现传统鹰笛的现代科学制作与教学推广,促进鹰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和优化鹰笛的制作技艺,提高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通过教学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与群众了解和参与鹰笛文化,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目前,《西藏传统鹰笛现代科学制作与教学推广》项目已按要求完成教材编写、视频剪辑、乐器制作。教材和视频详细记录了传统制作方式及现代科学制作流程,对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乐器工艺爱好者提供了理论依据。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西藏传统鹰笛的历史文化、详细地梳理了该乐器指法、吹奏等基本练习方法,同时有完整的作品呈现。鉴于鹰骨珍稀难觅,加之制作成乐器的成本高昂,鹰骨笛的推广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徐冉拜访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旦,虚心求教并共同探索创新之道。运用藏式竖笛代替鹰笛来学习和演奏,不仅能够在区内培养更多鹰笛演奏人才,还能显著提升鹰笛在业界及全球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制作一支鹰笛 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

  那么,一支鹰笛的制作要经历哪些步骤呢?徐冉介绍,制作一支鹰笛需要经过选材与准备、骨管制作、开音孔、雕刻与装饰、烟熏处理以及音质调试等十几道工序。

  制作鹰骨笛,是一项融合艺术与工艺的精细活儿。首先,精选一根完整的鹰骨,通过精密切割,去除两端,使其截面光滑无瑕,省去了繁琐的后期打磨步骤。接着,彻底清除骨内腐蚀物,经过酒精消毒与沸水二次杀菌,确保材质纯净,再经自然晾干与双氧水深度浸泡,进一步巩固消毒效果,保障吹奏者的健康安全。鉴于鹰骨的独特性,制作前需精心规划,设定约25厘米的理想长度,并先以竹子为媒介,模拟鹰笛形态,特别是开音孔与笛塞的设计,待技艺纯熟后再转至鹰骨实施。随着技艺精进,鹰骨笛的尺寸已标准化,长度介于20至27厘米间,可调制成a、c、降b、b、升c、d等多种音阶,配备有精准的调性尺寸模板,便于制作时选择。制作过程中,依据鹰骨内径差异,巧妙设定吹口位置,利用模板精确测量,依据骨壁厚度,选取内径中间值作为基准,通过瓦灰与生漆的细腻调和,填补或打磨至内径均匀。吹口与笛塞的打造同样考究,需精确切割,确保严丝合缝,再以无毒胶稳固粘合,打磨至光滑无瑕。依据鹰骨笛身比例,于底部精准开设吹孔,利用激光技术精细打孔,并手工雕琢出与调性相匹配的小长方形吹口。音孔的设置从底部起始,向上依次排列,通常为六孔设计,位置依据鹰骨长度与管径大小精心布局,通过铅笔标记与激光辅助,缓缓挖开,同时确保孔深至三分之一处,技艺师需边吹边听,凭借丰富经验调整音孔尺寸,直至完美和谐。最后,调音环节至关重要,需对笛塞、内径及音孔进行细致微调,确保鹰骨笛在吹奏时气息流畅,音准无误,音色悠扬,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美的极致追求。

  这支完美的声音乐器就是这样制作而成,看似简单的工艺步骤,实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技艺师的智慧和技艺的传承。这种制作方法,不仅是手工制作技艺师的创作手段,更是技艺师与演奏家及研究者辛勤努力和技艺精髓的体现。

  西藏不仅有非遗传承人 还有三处鹰笛传习基地

  鹰笛是藏族古老的吹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辉煌,而现在濒临消失。鹰笛的构造独特,音色优美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强烈,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经过历代音乐人的演奏和传承,最终次旦和玉古先生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22年6月,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罗布林卡管理处、西藏自治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举行,该活动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当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向为积极有效抢救、保护、传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鹰笛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那曲市艺术团、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三家传习基地授牌。通过此仪式,弘扬藏族鹰笛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确立传习基地在鹰笛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其功能的发挥;促进鹰笛艺术的创新发展,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加拉介绍:“藏族鹰笛艺术拥有上千年历史,是牧民放牧、娱乐时演奏的一种竖笛。目前作为传习基地,西藏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并计划更深入地挖掘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文/记者 赵越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