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里的饭菜好吃,还是学校里的饭菜好吃?”一次陪餐后,拉萨市城关区白定小学校长王承功与一年级二班学生嘎玛索朗仁青闲聊起来。
“学校里面的好吃!”嘎玛索朗仁青笑着回答,打饭阿姨热情周到,学校饭菜丰盛多样。虽然是集体餐,但厨师每天变着花样做,一周的菜都不重样。
保证孩子身体成长期的一日三餐,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需要学校、老师付出细心、耐心与责任推进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2006年以前,白定小学还只是城关区蔡公堂乡海萨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学点。那时所谓的“食堂”,仅是一间孤零零、低矮的小房子——“烧茶点”。白定小学老教师、六年级一班藏文老师拉珍回忆道:“就是中午烧茶的地方,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老师食堂、学生食堂之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和学生都得自己从家里带饭。后来,这间烧茶用的小房子还成了危房,让人不敢靠近。
2006年,白定小学成立完小,学校的第一代食堂也随之建成。这是一栋土石结构的一层平房,学生需自带碗筷前来就餐,仅能容纳100多名师生。晚饭过后,时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的扎西尼玛经常在食堂打开DVD,用“大屁股”电视机给坐在小板凳上的学生们播放爱国影片,那温馨的场景至今仍留在许多师生的记忆中。
2015年左右,学校在一代食堂后面建起了第二代食堂——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建筑,设施设备有了质的提升。2019年,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就餐需求,学校又在二代食堂后面建起了第三代食堂——一栋三层楼高的现代化食堂。此时,第一代食堂被拆除,第二代与第三代食堂之间用连廊相连,方便师生通行。
如今走进校园食堂,一排排长桌椅整齐摆放,水磨石地面平整干净,白色墙壁上安装着暖气片,美观实用的吊顶让人倍感舒适。明厨亮灶的设计,让一周食谱、洗碗机、洗消间、悬挂的液晶电视、留样柜等设施一目了然。学校集体采购的碗筷、餐盘、勺子等餐具整齐地摆放在消毒柜中,整个用餐环境干净又舒适。
食堂的管理也十分规范,出入库、校领导配餐、“三防”、洗消、留样等规章制度全部上墙公示。学校还成立了家长膳食委员会,定时邀请家长到学校监督做饭流程和饭菜质量。一年级二班家长平措在参与了一段时间的监督后感慨道:“学校的饭菜很好,我的小孩在学校食堂吃饭,我很放心。”
白定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级、763名学生,其中有619名学生享受教育“三包”政策。王承功介绍:“82%—85%的‘三包’经费用于学生的伙食费。以前是两荤一素,现在提标了,是三荤一素一汤一水果,还有米饭或馒头等多种主食可供选择。”
作为党中央关心支持西藏,对西藏教育实施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包”政策得到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区教育“三包”经费年生均补助标准将被提高80元,达到5700元(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1000元),这是教育“三包”政策实施以来的第22次提标。2025年,西藏共安排落实“三包”资金33.64亿元,受益学生72.61万人。
白定小学孩子一日三餐的变化,既得益于国家教育“三包”政策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真情付出。从校园设施来看,从无校门到推拉门、伸缩门和门楼;教学楼从一层发展到两层、六层;信息化教学设备从匮乏到AR教室、创客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录播教室和社团教室一应俱全;操场从泥巴地到碎石地再到塑胶地;篮球场从水泥地升级为塑胶地;学生宿舍楼从一栋两层发展到两栋四层;厕所从土坯旱厕变为瓷砖抽水厕所……
白定小学孩子一日三餐的变化,是西藏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三代食堂,见证着学校从简陋到现代、从匮乏到丰盈的跨越,更折射出国家对边疆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教育“三包”政策如温暖阳光,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教育工作者们似璀璨星辰,以无私奉献汇聚成璀璨星河,共同照亮了西藏教育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