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国道上的“就业大学”

2025-04-07 西藏日报

  318国道横断山脉段,海拔3280米的业拉山垭口西侧,一座高耸的预热器塔架犹如现代工业的烽火台,在雪山与草原的交界处格外醒目。这便是安徽海螺集团公司在福建援藏团队的引进下在西藏建造的第一家水泥制造企业——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八宿海螺公司)。投产仅5年的公司,已成为提升八宿县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

  “海螺大学”:找准发力点提升队伍素质

  “海螺大学”,这是员工们对八宿海螺公司的昵称。虽无传统大学的学习制度,但公司独特的“老带新”“藏汉结对”机制,以及“海螺大学”APP,让本地员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职业技能得到快速提升。

  “藏汉结对”机制是八宿海螺公司的一大特色。该公司为每位藏族新员工配备汉族导师,并设立专项奖励,月度工资中兑现导师津贴,每年评选“学习进步奖”并给予奖励。嘎玛是“藏汉结对”机制的第一批受益人,他自豪地说:“2021年我拿到了这个奖项。”

  “海螺大学”APP则是员工们的“第二位老师”。它集在线课程、模拟操作、月度考核于一体,记录所有正式员工每天的学习轨迹。员工洛松顿珠展示了自己在APP上97分的月考成绩单。从线下“传帮带”到线上“云课堂”,从文化交融到技术赋能,八宿海螺公司正以“本土化+智能化”的创新实践,成为本地员工实现蜕变的摇篮。

  就业辐射:从绿化工程到运输合作

  2024年,八宿海螺公司的一场厂区绿化工程,成为八宿县群众增收的新窗口。工程从3月持续到8月,累计用工2030人次,人均提高收益1.2万元。这仅是八宿海螺公司就业生态链的冰山一角。

  2018年,八宿海螺公司选址八宿县,2020年正式投产。为了确保水泥等原材料的运输效率,八宿海螺公司与当地企业八宿县宿达扶贫汽车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四郎次仁是八宿县拉根乡运输公司的一名驾驶员,他见证了乡里的变化:“过去接单都要翻山去昌都,现在公司和我们乡运输公司达成合作后,在家门口就有货源,来回一趟就可以赚1000多元。”

  此外,八宿海螺公司还通过采购本地农副产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2020年以来,该公司每年从周边村庄的扶贫蔬菜大棚里大量采购蔬菜,解决县里蔬菜滞销问题。截至目前,八宿海螺公司已累计采购本地果蔬、牦牛肉等农副产品逾百万元。

  本地化目标:力争2026年用工本地化率超70%

  根据八宿县人社局数据显示,自海螺项目落地以来,八宿县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8个百分点。这背后是当地政府与八宿海螺公司合作结出的硕果。

  今年27岁的洛松顿珠是八宿海螺公司办公室行政主管,也是公司第一位藏族主管。他说:“刚进入公司工作时,家里人觉得企业不稳定,并不支持,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如今已经5年了,也靠自己的努力被提拔成了主管。”

  八宿海螺公司一直优先录用本地大学生和农牧民。八宿海螺公司坚持将区外调入人员的补贴用于培养本地技术骨干,既可以提高本地员工技术水平,又能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这种“造血式”就业帮扶正在产生裂变效应,越来越多的技术能手返乡创业,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就业生态圈。

  每年,八宿海螺公司都会在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等高校进行校招,并通过昌都人事平台发布招聘公告。八宿海螺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卓表示,公司力争2026年用工本地化率超70%。截至目前,公司已招收昌都市11县区员工190名,带动182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八宿海螺公司实现过亿元的工业产值,就业岗位的增加为本地群众打开了就业窗口。这座“就业大学”的毕业证书,正映照在八宿海螺公司每位员工的笑脸上,镌刻在八宿县域经济的增长曲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