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一场绘声绘色的“头脑风暴”

2021-08-25 西藏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成都大学、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和相关企业的领导先后在西藏民族大学首届乡村振兴研讨会主旨论坛上为西藏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高度评价西藏实现全面脱贫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原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余成群说,脱贫攻坚以来,西藏各族群众牢牢把握“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艰苦卓绝地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脱贫摘帽奇迹,气贯长虹地跟上了全面小康的步伐,为伟大的中国扶贫成就和减贫事业增添了“西藏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在西藏的光辉实践,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西藏特殊区情的有效结合,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开发理念和“扶贫组合拳”的贫困综合治理的有效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说,西藏实现脱贫摘帽,具有三个层面的文明增量,一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看到西藏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心。这对世界文明来说,是一个增量。二是我国脱贫攻坚在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上,把整体富裕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对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对科学社会主义来说是一个文明增量。三是在我们华夏文明的历史上,脱贫攻坚基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增量。

  加强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金龙认为,西藏广大农牧区中低收入群体规模大、收入结构不合理,易致贫易返贫因素复杂,巩固拓展难度很大,乡村振兴在党建引领、基层政权建设、干部素质、社会发育、现代性创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市场环境存在十分明显的短板,“十四五”期间应以巩固拓展为主,为全面接续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刘金龙建议要从政治的视角,战略的高度认识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构建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全面执政为核心,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以乡村德治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作用,重建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在广度、深度、难度等方面远远大于脱贫攻坚,从脱贫到致富,从贫困县乡镇村到有效治理社区,不变的是社会治理要素,变化的是要素的组织运行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彪建议,在可预期的制度安排下,应延续“五级书记抓乡建”有条件的采取政府职能嵌入乡村治理,因地制宜实现生产要素集中流转使用等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措施,以及政策性和非政策性东西部协作(或府际合作),“四不摘”帮扶体制等个别性、选择性的治理措施,有助于形成“同一目标、分类施策、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治理体系。

  产业振兴是西藏乡村振兴现实途径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蒲正学系统地阐述了西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在比较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异同点,分析了西藏乡村振兴将要面临的挑战后,蒲正学认为,脱贫攻坚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传承好的做法,在差异中寻求创新,做到无缝衔接,实现共同目标。

  林芝市扶贫办党组副书记、主任乔多吉介绍了林芝市脱贫攻坚总体情况,并就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几点思考。

  乔多吉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乡村振兴要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推进,探索思考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唐柳以自己掌握的西藏乡村振兴的有关基本情况为前提,科学分析了西藏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原因、任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以河南省中牟县和山南市桑日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建议将大数据智能融入西藏产业发展,整合西藏产业数据资源,推动普“活络联通”用数据资源把发展脉搏。

  西藏农牧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兰小中就藏药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他建议藏药开发种植不能跟风,不能选择没有优势的品种,尽量少选择外来品种,不选没有技术支撑的品种。要选择既要满足藏药生产,也可供给中药材市场;既能药用也能食用;既能药用也能观赏;有多重价值,可综合开发利用的品种。他还提出,藏药开发要与产业要与观光农业、休闲康养、生态环境治理巧妙结合。

  西藏民族大学教授狄方耀对西藏边境农牧区乡村振兴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狄方耀认为,西藏边境地区乡村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做好差异化方案设计,精准施策才能确保实效。要通过发展产业的方法为当地群众创造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传承文化、发展边贸。同时,西藏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必须是在“固边”前提下“兴边”,将国家的边境安全与当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人才和文化是西藏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系统回顾分析了西藏教育扶贫工作的政策特点以及成就后,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王卓认为,西藏区域发展存在特殊性,乡村的振兴,农牧区教育发展非常重要,从教育扶贫角度上看,西藏面临如何避免贫困在代际传递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

  在充分肯定了全国教育系统组团式援藏对西藏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基础上,王卓从完善教育扶贫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完善可持续的教育扶贫帮扶模式;完善教育扶贫政策的协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金龙认为,西藏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并弘扬发展,需要勇敢地抛弃与现代性不相宜的传统,构建面向现代性的西藏乡村文化;需要建设一支懂农牧民、爱乡村和爱农业,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队伍,要尽可能留住乡村学校,改善乡村教育条件。

  刘金龙认为,需要锻造出融合农牧民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文化心理,具有现代性的充满内在活力的乡村文化。需要探索有效方法,把现代文明的文化要素融化到西藏的农牧区中,使健康饮食、消费理财、爱学习崇尚科学、法制意识等扎在农牧民心中;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投入力度,盘活农村文化产品流通,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健全新时代的农村现代文化体系和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