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到校长,在我们初次见到这个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艰苦地区教育事业的老教师、老校长时,就被他脸上富有亲和力的笑容所感染。1977年出生的强巴次仁,在1997年决定去西藏拉萨市尼木县霍德村当老师时,也没有想到,才刚刚20岁的他,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当记者向这位校长说明来意时,校长欣然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条件艰苦 教育任务任重道远
“我毕业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尼木县霍德村当老师,一是当时自己还没有想好干什么,二来我也想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一些事情。”强巴次仁告诉记者,但他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远远比他想的还要艰苦。
——教学条件落后。“我刚来的时候,霍德村加上我也只有四名老师,四个教室,那时我们一共有藏语、数学、汉语文、思想品德四门课程,学生和现在一样分为六个年级,怎么教呢?只能把学生集中起来,同一个教室里这边上这个课,那边上那个课。当时没有通电,晚上就点酥油灯来学,酥油还得省着用。”强巴次仁说道。
——生活条件艰苦。尽管当时学校管饭,但经费实在太少,为了80多名学生和老师最起码“不断粮”,每次强巴次仁他们都拿着经费从县里买糌粑回来作为老师和学生的伙食。“一天三顿都是糌粑,而且糌粑只有碗底那么多,吃的时候根本不用捏。”老师们晚上睡觉就在地上铺上木板睡大通铺,根本没有像样的宿舍可住。
——生源成大问题。当时的霍德村交通闭塞,老人们接受过教育较少,因此觉得上不上学都可以生活下去,有些家庭甚至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禁止孩子上学。
强巴次仁等四个老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收集霍德村周围地区适龄孩童的信息,然后利用暑假寒假时间一家一家去劝说。山路难行,只能靠双脚走着去,稍远的地方一天都走不到,晚上只能寄宿在附近的人家。“有些村民为了能让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在知道我们老师来招生的时候就往家门口栓只藏獒,我们只能通过当地居民的帮助从侧面进行劝说。有个地方叫雍组,我负责这个方向,花了三天招到了三四个学生,当时心里特别开心。”
不光是学生,霍德村的四个老师还会利用农闲时周末的晚上给当地的居民上课,主要是藏语、汉语和一些简单的数学,对他们进行扫盲。
旧貌换新颜,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在霍德村当了4年老师后,我到了当时的彭岗村继续当了1年的老师,几经辗转,最后成为了尼木县帕古乡完全小学的校长。”强巴次仁说道,当上校长让自己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重,更需要把教育事业做好。其实这些年最让自己开心的并不是职位的提升,而是尼木县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
——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从霍德村到彭岗村再到帕古乡,从四间破旧的小平房到现在教室、宿舍、操场齐全,发展起来的不只是占地面积。当谈到教室的教学条件时,强巴次仁自豪地告诉记者:“和市里的教室差不多。”他讲到,教室现在是声光电一体的,而且都铺上了地板砖,再也不是以前的泥地或是水泥地,教室里不仅有白板,有齐全的教学用具,还装上了多媒体,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更加生动,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卫生室,有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常驻学校,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所保障。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巴次仁说道,现在学校里共有24个老师,355个学生,其中有244个住校生。学校新盖了宿舍楼,10个人住一间宿舍都还显得比较宽敞,教职员工也都入住了教师公寓,基本满足一人一套。至于饮食方面,对农牧民子女实行的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让学生们不仅住上了温暖的寝室,还吃上了好饭,之后西藏又落实了“营养改善计划”,让学生不仅吃的好,还吃得有营养。即使放假,住校生也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学生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生源规模不断扩大。有了之前招生的经历,强巴次仁做了校长以后格外注意这方面。他想了很多办法去改善这个问题,要求老师跟学生成为朋友,自己也亲自奔走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改变了许多家长对教育的看法。比起以前“放狗挡道”的时代,现在家长们已经会主动将孩子们送来上学,适龄孩子的入学率达到了99.6%,残疾的孩子也会有老师专门看护,确保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没有入学的也都是因为身体状况等一些特殊原因,就算是这些学生,学校也并没有放弃,利用每个月的放假时间还有寒暑假时间,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一个月至少三次,让这些孩子受到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课外活动更加丰富。“我们学校现在有17个兴趣小组,包含象棋、围棋、锅庄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强巴次仁说,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是一味埋头苦学,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课外活动越来越丰富,成绩也一年比一年好。2016年政府更是投资了20余万元在帕古乡完全小学建设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乐园、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文化传承的舞台和社会实践的基地。
强巴次仁告诉记者,他亲眼见证了尼木县这个地方教育条件的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校长,他十分感谢党和国家对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他认为“好起来的是条件,兴起来的是教育”,现在帕古乡每年都有七八个大学生。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成为这个老校长最纯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