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拉萨河水利风景区。记者 格桑伦珠 摄
在西藏拉萨,仙足岛和太阳岛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美食、娱乐、购物……其实,两岛在解放前是拉萨河流经的无人居住的乱石杂草滩,有一个共用的藏语名称叫甲玛林卡,甲玛译为白桦林,林卡译为园林。
仙足岛从卫星地图俯视形态为一人足,当时开发者为增添喜气,也为今后的发展有更好的前景,取之一“仙”字为头,得名“仙足岛”。仙足岛与南面的文成公主文化演艺中心隔河相望,主要以居民住宅小区为主,利用独有的地理环境,沿着拉萨河沿岸,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餐饮、酒吧沿河风光带。太阳岛南临拉萨河,北临江苏路,四面环水,上世纪80年代为拉萨河冲积的小岛,1990年经政府批准由中和国际城开发成为商贸和住宅的太阳岛,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主要发展娱乐、餐饮、购物一条龙的商业街。
如今,两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夏季游客又一必选的旅游之地。一开始,两岛浓厚的商业氛围是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原因之一,但是赋予两岛灵性的还是被拉萨市民称为“拉萨湖”的生态景观工程。
拉萨河水利风景区东起4号闸,西至2号闸,北至川藏公路纪念碑,南至《文成公主》大型文化实景剧演出基地,总体面积约7.65平方公里,涵盖市民休闲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三个分区。
“四山环拱,水绕城郭;旋柳抚岸,鸟翔鱼游……”描述的不是江南水乡,而是圣城拉萨。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是拉萨人民心中的“母亲河”。然而以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每年的11月至来年3月初是拉萨河的枯水期,这个时段的河床大部分裸露,再加上大风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拉萨河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以前每年一到枯水期,拉萨河水位走低,河床裸露,风沙一起,沙尘漫天。”索朗次仁回忆道。
为优化人居环境,拉萨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提上日程。2013年3月底,总投资35.32亿元的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工程计划在20公里范围内建设6座拦河闸坝,闸址均选择在河道较为顺直、泄流条件相对理想的河段。工程的实施,在为拉萨防洪筑起坚固屏障的同时,还将抬高河道水位,形成宽阔的湖面,以治理河道、美化环境、营造景观。
2014年10月,3号拦河闸坝成功蓄水,为拉萨增添了一个平均水深2.5米、平均水面宽度300多米、蓄水量约105万立方米的人工湖。拉萨河3号闸管理所工作人员贾蔺玭介绍,3号闸蓄水后,在枯水期或平水期,拉萨河段会形成较大的水面,不仅有利于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改善城市环境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大量补充拉萨地下水,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变湖”工程极大改善了拉萨水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含氧量和湿度,根据目前监测,平均能提高7%—8%的湿度。
经常陪家人在河边散步的市民德吉央曲对记者说:“拉萨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如今母亲河变成了母亲湖,夏天河边开满了格桑花,秋天黄叶纷纷飘落,冬天到处都是候鸟和游鱼,美丽极了。我们住在这附近,就像住在风景区里一样。”
3号闸从不吝啬将她的美丽展示给世人。而如何保护好她,更好展示她的美,则是拉萨市生态保护和开发的一大课题。
2015年9月,依托3号闸美丽水景打造的滨河公园项目建成投用,地面面积8000平方米、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的滨河公园为圣城拉萨打造了一处宽阔的滨水景观和生态湿地长廊,园中20余个树种2000余株树木绿意盎然,人工湖泊、游船码头、莲花雕塑等亮点纷呈,对拉萨水景观的改善、城市形象品位的提升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15年9月,拉萨河水上旅游项目在滨河公园正式启动,这不仅标志着“河变湖”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拉萨市从此揭开了发展水上旅游文化产业的序幕。
2016年11月,以拉萨市开展的“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和“南山绿化工程”为依托的拉萨河水利风景区获评第16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据了解,除了3号闸旁拉萨滨河公园和南山绿化工程所在的鹏矗生态园,拉萨河水利风景区还包括2号闸和4号闸,以及5座列入规划的主题公园。目前,5座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相结合的公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将成为方便游客出游、观光、购物、过林卡的主题公园。如今,拉萨河3号闸段开阔的湖面上,蓝天白云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海鸥、黄鸭等水鸟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空翱翔,3号闸正以生态之美“笑”迎四方来客。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还可以乘船游湖尽享亲水之乐。
如今的拉萨,南有湖水,北有湿地,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正为古城拉萨徐徐展开一幅天蓝地绿水净、人水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